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5篇
中国医学   33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当归四逆汤中单味药白芍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建立白芍水煎液和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明确成分传递规律;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白芍的Q-marker。结果建立了15批白芍水煎液和15批当归四逆汤指纹图谱,并各指认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潜在的2个活性成分、8个核心靶点、13条关键通路,表明白芍主要通过这些成分、靶点、通路发挥作用,初步预测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白芍潜在的Q-marker。结论研究分析预测的Q-marker,为白芍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白芍功效关联物质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方法,为评价GFC的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UPLC分离三萜酸类成分,用Q-TOF-MS检测,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果得到灵敏度、选择性和专属性良好的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确定了26个共有峰,其中3、5~18、20、23、24共18个峰来自于茯苓,2号峰来自于白芍和牡丹皮,4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白芍、桂枝,19号峰来自于牡丹皮、白芍和桂枝,21号峰来自于牡丹皮和白芍,22、25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桂枝,26号峰来自于桂枝、白芍、桃仁。10批GFC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以上。UPLC-Q-TOF-MS共鉴定出16个成分,分别为16α-羟基松苓新酸、16α-羟基-栓菌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去氢土莫酸、土莫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依布里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3-表去氢茯苓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栓菌酸、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去氢齿孔酸。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GFC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4种中药润肤霜对2,4-二硝基氟苯(DNFB)致特应性皮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BALA/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空白膏霜组(润肤霜A组),芍药甘草汤组(润肤霜B组),芍药甘草汤加马齿苋,人参和忍冬藤组(润肤霜C组),芍药甘草汤加人参和忍冬藤组(润肤霜D组),给药剂量均为25 g·kg~(-1),以及阳性药他克莫司软膏组(3 g·kg~(-1)),每组10~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0.5%DNFB涂抹小鼠背部脱毛皮肤,每只100μL,连续7 d。第7天起,各组给予相应润肤霜外用干预,1次/d,连续15 d,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给药。每周称量动物体质量1次,每周对动物背部皮肤进行评分3次,记录皮损状况分值;处死小鼠后,取左右耳,打孔称量双耳质量并计算肿胀度;取背部皮肤固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并评分;末次给药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中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持续性降低,造模区出现红斑、水肿、干燥、脱屑、结痂剥脱等炎性改变,皮损状况分值显著增加;耳部皮肤角质层增厚,耳肿胀度明显增加;镜下见表皮局部坏死脱落、表皮增厚、表皮增生,角质层的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以及皮下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血清IgE含量显著性增高;皮肤组织中p-STAT3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润肤霜C和D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1),皮损状况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润肤霜B,C,D组较模型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显著减少(P0.01);润肤霜C组小鼠背部皮肤坏死缺损和表皮增生的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P0.01);润肤霜C和D组小鼠血清中IgE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润肤霜C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STAT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润肤霜B,C,D对特应性皮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润肤霜C的治疗作用最为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清IgE含量的升高,及抑制STAT3的磷酸化,从而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基于序贯代谢的研究思路,研究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多种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遴选白芍潜在质控成分。方法 制备白芍水提物,通过在体动物实验的方法,收集白芍的肠代谢、肝代谢以及综合代谢样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itve MS),对各个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结果 白芍水提物中共鉴定出36个化学成分。序贯代谢结果显示,共有17个原型入血成分,其中有14个成分在经肠代谢样品中检测到,有8个成分先经肠代谢、再经肝代谢后可检测到,有11个成分在经ig给药的综合代谢样品中检测到;羟基芍药苷、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环五(异)亮氨酸、环六(异)亮氨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这7个成分在3种代谢部位均可以检测到。结论 共遴选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等17个经代谢后仍原型入血的成分,可作为日后白芍质控成分。  相似文献   
85.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n aqueous extract of Radix Paeoniae Alba (RPA) on the formation of calcium oxalate (CaOx) stones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An in vitro assay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PA extract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CaOx or promotes CaOx dissolution.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the extract in vivo as a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agent for experimentally induced CaOx nephrolithiasis in rats. Various biochemical, molecular, and hist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in kidney tissue and urine at the end of the in vivo experiment.

Results: Significant dissolution of formed crystals (8.99?±?1.43) and inhibition of crystal formation (2.55?±?0.21) were observed in vitro after treatment with 64?mg/mL of the RPA extract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treatment (55.10?±?4.98 and 54.57?±?5.84, respectively) (p?Conclusions: RPA is a useful agent that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CaOx kidney stones.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丹栀逍遥散对多囊卵巢(polycystic ovaries,PCO)大鼠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erian hormone,AMH)及卵巢局部AMH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以颈背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xone,DHEA)溶液构建PCO大鼠模型,判定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成模型组、达英-35组、丹栀逍遥散组,并设空白组,分别用蒸馏水、达英-35及丹栀逍遥散对大鼠灌胃给药,连续灌胃21 d,停药7d为一疗程,灌胃3个疗程后处死大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AM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O大鼠卵巢局部AMH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栀逍遥散组血清T、AMH水平及AMH蛋白表达强度均下降(P<0.01或P<0.05).结论 丹栀逍遥散治疗高雄激素血症(hyperandrogenism,HA)可能是通过降低PCO大鼠血清T、AMH水平,降低卵巢局部AMH蛋白表达强度,对AMH进行良性调节,从而改善HA.  相似文献   
87.
正交实验优选赤芍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乙醇提取赤芍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芍药苷为指标成分,以乙醇浓度、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对赤芍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芍药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00 ml/L乙醇,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不同条件对赤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硫磺熏蒸白芍在储藏一年中其芍药苷及二氧化硫残留的变化,为解决白芍质量与安全的硫磺熏蒸相关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白芍与硫磺熏蒸白芍药材及其饮片在相同条件下储藏一年,分别测定其芍药苷、二氧化硫残留量。结果:白芍硫磺熏蒸后芍药苷含量显著性降低;在切片及煎煮过程中芍药苷也有所下降;芍药苷含量最低为2.805%;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芍药苷含量不低于1.6%的要求;硫磺熏蒸会导致二氧化硫残留,以饱和硫磺熏蒸白芍,残留量最高为284.239 mg·kg~(-1),但低于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查项目限度"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 mg·kg~(-1)"的规定;且在切片、煎煮以及储藏过程中会损失大部分。结论:白芍经硫磺熏蒸后,芍药苷含量下降明显,且有二氧化硫残留;但软化、切片及煎煮过程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大大降低,硫磺熏蒸技术现阶段可以保留。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建立复方当归妇炎微灌肠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根据处方组成,采用TLC对制剂中的当归、赤芍、延胡索进行定性鉴别。以HPLC测定当归中阿魏酸、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采用Extend-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15:8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柱温25℃;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20,234 nm。结果 阿魏酸和芍药苷分别在0.002 4~0.011 9 mg·mL-1r=0.999 4),0.036 4~0.081 9 mg·mL-1r=0.999 2)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3%,98.9%,RSD分别为1.08%,0.68%。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稳定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0.
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对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对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和加工方法。方法: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杭白芍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以8月10日采收的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为最高,达到3.43%;加工方法以先去皮后水煮(5min)含量为最高,达到3.43%。结论:以芍药苷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杭白芍在8月10日左右采收比较合理,加工方法采用去皮水煮(5min)后生晒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