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74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519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274篇
妇产科学   64篇
基础医学   1490篇
口腔科学   64篇
临床医学   3343篇
内科学   6679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375篇
特种医学   1589篇
外科学   2523篇
综合类   3695篇
预防医学   1270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1638篇
  7篇
中国医学   704篇
肿瘤学   52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628篇
  2020年   581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545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562篇
  2015年   702篇
  2014年   1415篇
  2013年   1324篇
  2012年   1235篇
  2011年   1404篇
  2010年   1310篇
  2009年   1340篇
  2008年   1330篇
  2007年   1360篇
  2006年   1321篇
  2005年   1078篇
  2004年   876篇
  2003年   774篇
  2002年   648篇
  2001年   586篇
  2000年   500篇
  1999年   390篇
  1998年   327篇
  1997年   288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41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32篇
  1975年   19篇
  1973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3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8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检出心肌桥8例,均位于前降支,心肌桥发生率为2.7%,心肌桥长度8~25mm,平均14.5mm。依据Nobel分级法,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1例Ⅲ级患者同时并发冠脉粥样硬化,病变位于回旋支中段,狭窄<50%。8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可用于心肌桥的诊断,心肌桥可能引起心肌缺血表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2.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情况下实验猪缺血心肌对18F-脱氧葡萄糖(FDG)的摄取情况.方法 15头中华小型猪,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放置动脉环,造成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分别在静息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时,进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和18F-FDG心肌代谢SPECT显像.99Tcm-MIBI心肌血流灌注图像用17段4分法进行半定量分析,通过测量心肌短轴感兴趣区(ROI)放射性计数,对缺损的可逆程度进行定量分析.18F-FDG心肌代谢图像分析通过在原始投影数据上勾画ROI,计算心脏与肝脏的平均放射性比值(H/Li)、心脏与右肺尖的平均放射性比值(H/L).所有实验猪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所有实验猪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均大于50%.99Tcm-MIBI药物负荷和静息显像时的心肌血流灌注半定量评分分别为(9.5±8.3)和(8.3±8.4)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损可逆程度比值为1.17±0.14.18F-FDG图像分析发现在静息情况下,H/Li比值为1.06±0.10,H/L比值为1.40±0.18;而在多巴酚丁胺负荷情况下,心脏对18F-FDG的摄取相对增加H/Li比值为1.25±0.15(P<0.0001),与缺血可逆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64,P=0.007),H/L比值为1.77±0.33(P=0.001),与缺血可逆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51,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负荷可使缺血心肌增加对18F-FDG的摄取.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以及,INF—a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rausz方法建立重度脾创伤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大鼠分为假处理组、限制输液组、常规输液组、不输液组。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细胞比容(Hct)和TNF—a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限制输液组的输液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②限制输液组Hct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P〈0.05)。②限制输液组的存活时间比常规输液组及不输液组明显延长(P均〈0.05)。限制输液组在72h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和不输液组。但低于假处理组(P均〈0.1)。④除假处理组外其余各组在伤后90min和180min血TNF—a水平均较伤前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常规输液组,TNF—a水平明显高于限制输液组(P〈0.05)。⑤死亡者TNF—a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未控制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出血量,提高存活率。未控制性出血休克时的TNF—a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TNF—a高预后不良,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时TNF—a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核因子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心肺转流(CPB)中心肌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活化的影响。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PDTC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只。P组于CPB转机前静脉注入PDTC 30 mg/kg,C组静脉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全心缺血60 min,恢复灌注60 min。于CPB 5 min、阻断60 min及开放60 min时,用自制电钻取心肌组织,一部分置于30%甲醛溶液固定,制成石蜡切片,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及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另一部分置于液氮中保存,用于测定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结果在CPB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NF-κB p65及ICAM-1蛋白表达逐渐增强,MPO的含量逐渐增多,而PDTC能减少其表达和组织中MPO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PDTC能抑制CPB过程中NF-κB p65及ICAM-1蛋白的表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高钙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24只新生日本长耳大白兔分为对照组(I/R),高钙预处理(HCP)组,多黏菌素B(PMB)组和5-hydroxydecanoate(5-HD)组4组,分别行不同的处理方法。以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指标和心肌超微结构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HCP组心功能恢复优于I/R、PMB和5-HD组(P〈0.05),心肌生化指标优于I/R、PMB和5-HD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I/R、PMB和5-HD组明显减轻,各指标I/R、PMB和5-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Ca^2+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是可能是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起作用。  相似文献   
27.
急性肺栓塞时心肌血流灌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后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脏肌钙蛋白T(cTnT)与肌红蛋白(Mb)含量变化,探讨心肌血流灌注在急性肺栓塞继发心肌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介入方法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选择性栓塞肺动脉,建立不同栓塞面积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监测栓前、栓后5、30min,1、2h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及栓后4h血清cTnT与Mb含量。结果急性肺栓塞后血清cTnT与Mb含量升高。急性肺栓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下降,肺血管栓塞后15~30min降至最低值,30min后趋于平稳。右冠血流量下降程度与肺栓塞面积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及血清心肌结构蛋白含量升高为急性肺栓塞继发心肌缺血改变提供了直接证据。急性心肌缺血严重影响急性肺栓塞的预后。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经单根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窦(CS)顺行性/逆行性同时心肌灌注(SARC)的效果。方法将离体猪心分别经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或右冠状动脉(RCA)中的1支和CS行SARC,再依次向动、静脉灌注通路内注入磁共振造影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心肌内造影剂的分布以及对非灌注冠状动脉回流液进行分析,评估心肌灌注效果。结果SARC期间经单根冠状动脉注入Gd-DTPA不但使其支配区域磁共振信号增强,而且其余2根非灌注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域信号也增强(包括右心室游离壁);而SARC期间经CS注入Gd-DTPA只引起非灌注冠状动脉支配区变亮,灌注冠状动脉的支配区和右心室游离壁的信号强度无改变。SARC期间非灌注冠状动脉收集的回流液速度分别为:LAD 10.5~17.7ml/min,LCX 9.7~15.2ml/min,RCA 4.7~7.8ml/min。结论经单根冠状动脉和CS同时灌注可以提供全面均匀的心肌灌注,足以防止非灌注冠状动脉支配区发生心肌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29.
腺苷与异丙酚预处理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腺苷与异丙酚预处理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1只杂种犬,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n=7):缺血再灌注组(A组)、异丙酚预处理组(B组)、异丙酚与腺苷联合预处理组(C组)。A组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结扎60min后松开结扎,再灌注:120min;B组缺血前30min经静脉以5.6mg·kg-1·h-1速率持续泵注异丙酚30min;C组缺血前10min经主动脉根部一次性注入腺苷(10mmol·L-1,10ml),其余处理同B组。记录心脏血液动力学指标,并行节段性室壁运动评分(RWMS)。结果缺血即刻出现了缺血性心电图的变化。与基础值比较,A组缺血期及再灌注期 LVEDP升高,CO、SV、LVEF、CPP、RPP降低,再灌注期MAP降低,HR减慢,B、C组上述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减弱,A组缺血期及再灌注期RWMS增加,但B、C组缺血期RWMS低于A组(P< 0.05或0.01)。结论异丙酚预处理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腺苷预处理并未增强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腹腔脏器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年间收治的210例腹腔脏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穿刺阳性率(88.6%)。术前诊断基本准确125例(59.5%)。210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90例(90.5%),死亡20例(9.5%)。结论:腹腔多脏器损伤较为常见。腹腔穿刺是可靠的诊断手段,对有剖腹探查指征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探查时既要系统全面,防止遗漏,又要避免重复多余的探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