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7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260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1152篇
内科学   722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102篇
特种医学   124篇
外科学   1169篇
综合类   1262篇
预防医学   636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471篇
  15篇
中国医学   167篇
肿瘤学   17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376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668篇
  2012年   415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Bullous pemphigoid (BP) is an autoimmune subepidermal blistering disease. Although several cases of BP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receiving peritoneal dialysis (PD) or hemodialysi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incidence of BP in these patients remains unknown. We recently experienced three PD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BP. The skin injury was likely to be a trigger of BP in all the three PD patients. Nifedipine and icodextrin exposures were possible factor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ing the onset of BP, because they were common in the three cases. We also report that the incidence of BP in PD patients was 3/478.3 person-years in a single-center 10-year study. This case series with a literature survey describes that the skin and tissue injuries are potential triggers responsible for the onset of BP in dialysis patients a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BP in these patients seems to be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运动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透析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记录治疗参数和健康教育,透析中不进行运动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自制的透析中运动方案进行运动干预,其中有氧运动40 min、阻力运动20 min.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透析充分性、运动能力、炎症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透析充分性、运动能力、炎症指标测评结果和生理健康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透析中运动干预,能够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增强运动能力,改善炎症指标,提升生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及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后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2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两组,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从中选取108例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组(B组)、有氧运动组(C组)及抗阻运动组(D组),每组各27例,研究观察24周,分别在干预前及24周末比较4组的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组女性比例、年龄、透析月龄、血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血红蛋白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性别、年龄、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A组、B组、C组、D组在运动干预前骨密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24周后,与A组相比较,B组、C组、D组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D组骨密度在运动24周末较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改善骨密度方面效果更理想,而抗阻运动优于有氧运动;坚持长久持续的康复运动更能有效地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问题。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中TT病毒(TTV)的感染状况及其致病性。方法:针对病毒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套式PCR方法对69例血液透析患血清标本进行TTVDFNA检测及序列分析。并同时检测患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患血清TTVDNA总阳性率为27.5%。对其中1例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其他TVV分离株如GH1、TA278、TTVCHN1和TTVCHN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100%,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100%。抗-HCV阳性与阴性患的TTV D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均未见ALT明显升高。结论:血液透析患存在较严重的TTV感染与HC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未发现TTV感染导致ALT明显升高的证据。  相似文献   
65.
透析前注射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对透析器复用效率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血透前注射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LMWH)与持续输注普通肝素(SH)对复用透析器效率的影响。方法 对30例慢性透析患者进行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观察第1、4次透析的透析器纤维包裹容量(FBV)、透析前血球压积(HCT)及透析2h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另外,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透析0h,2h,4h血浆肝素抗-Fxa水平。结果 同SH组比,LMWH组透析器复用次数增加(P<0.05),第4次复用透析器FBV及透析2h尿素氮、肌酐清除率无下降(P>0.05),SH组则下降(P<0.05),透析2h两组血浆肝素活性-Fx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透析4hLWMH组高于SH组(P<0.05)。结论 透析前单剂量注射LMWH能有效地保护复用透析器清除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6.
透析器复用对补体及单个核细胞激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透析器复用对补体和单个核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比较透析器第四次复用与首次使用时,血浆补体终末复合物(SC5b-9)浓度及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培养产生IL-1β、TNF-α和IL-6量的差异。结果:血仿膜透析器用过氧乙酸和福尔马林消毒后第四次复用时,血浆SC5b-9浓度变化幅度较首次使用明显降低;PBMC在LPS刺激下体培养产生IL-1β、TNF-α和IL-6的量与首次使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仿膜透析器用过氧乙酸和福民林消毒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补体激活能力,但不影响PBMC产生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尿毒症及血液透析对血清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应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了 1 0例尿毒症未透析患者、1 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及 1 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NO浓度。结果 :尿毒症未透析及血透患者NO水平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 (P <0 .0 5) ,且尿毒症未透析患者血NO浓度与肿瘤坏死因子 α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858,P <0 .0 0 1 )。血液透析后NO浓度较透析前显著降低 (P <0 .0 5) ,但透析间期又会导致其蓄积。结果提示 :NO的蓄积对尿毒症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8.
477例患者血液透析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总结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经验,探讨如何防治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方法:分析1992年7月! ̄1998年7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对477例肾功能不全患,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共566例次。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血液透 析前注射单剂量低 分子量肝素( L M W H)与持续 输注普通肝素( S H)对复用透析器 效率的影响。方法:对 30 例慢性透 析患者进行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观察第一、四次透析的透析器纤维包裹容量 ( F B V)、透析前血球压积 ( H C T)及透析 2 h 尿素氮、肌酐 清除率,另外,利用生色底物法测定透析 0 h、2 h、4h 血浆肝素抗 Fxa 水平。结果:同 S H 组比, L M W H 组透析器复用次数明显增加( P< 0.05),第四次复用透析器 F B V 及透析 2 h 尿素氮、肌酐清除 率无明显 下降( P< 0.05), S H 组则明显 下降( P< 0.05),透析 2 h 两组血浆肝素活性抗 Fxa 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05),透析 4 h L M W H 组明显高于 S H 组( P< 0.05)。结论:透析前 单剂量注射 L M W H 能保护复用透析器清 除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0.
全血活化凝血时间在局部枸橼酸盐抗凝血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监控枸橼酸盐的输注量;方法:采用全血活化凝血时间(ACT)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结果:基础ACT值为110.5±10.09s;透析结束时动脉端ACT值为115.3±11.61s,与基础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透析结束时静脉端ACT值为146.6±30.35s,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枸橼酸钠输注速度为30~40ml/h;结论:静脉端ACT值较基础值延长30%,枸橼酸盐能在体外循环达到有效抗凝效果,不会引起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