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85篇
中国医学   29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01.
王洋  陈涛  潘霖  李正  崔维利  李进 《中草药》2014,45(23):3494-3502
丹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其治疗作用广泛,特别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具有独特的疗效.丹酚酸及丹参酮类成分是丹参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因其显著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液质联用技术(LC-MS)是集分离与分析于一体的具有快速、高灵敏度特点的综合分析方法,现已广泛用于中药成分分析中.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对LC-MS技术在丹参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科学阐释丹参药效物质基础、提高质量控制标准、合理利用丹参药材及含丹参中药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周宏骏  武玉翠  晋鑫鑫  饶丽华  王喆之 《中草药》2014,45(23):3449-3455
目的 克隆丹参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类转录因子SmbHLH93,并初步探究该基因的功能.方法 采用PCR和RT-PCR技术分别从DNA和cDNA水平克隆得到了SmbHLH93基因,进一步通过BD Walking获得了该基因的5'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SmbHLH93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和系统进化关系.结合启动子区分析软件和qPCR,研究SmbHLH93在丹参不同部位和环境诱导下的表达模式.结果 获得SmbHLH93基因序列954 bp和5'启动子区1 58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657 bp,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218个氨基酸,含有bHLH和ACT_UUR-ACR-like结构域,无跨膜区域,可能定位于细胞核.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表达量在根中最高,茎中最低,且随着花的形成逐渐降低.光和低温诱导SmbHLH93的高表达,而水杨酸(SA)抑制其表达.结论 克隆得到丹参bHLH类转录因子新成员SmbHLH93,初步预测其参与了丹参花的发育过程和丹参次生代谢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3.
李祥  张敉  向诚  秦谊  何静  李宝才  李鹏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450-1456
该文用硅胶,ODS,MCI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对青阳参的氯仿萃取中含有的C21甾体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并结合波谱数据对该类成分进行了结构确认。从青阳参氯仿萃取物分离到11个C21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青阳参苷乙(1),告达亭-3-O-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2),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3),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毛地黄毒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4),青阳参苷O(5),加加明-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6),sinomarinoside B(7),mucronatosides C(8),wallicoside J(9),stephanoside H(10),青阳参苷元-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毛地黄毒吡喃糖苷(11)。除化合物 1,45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C21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考察镰形棘豆总黄酮的溶解度、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等理化常数,研究其体外经皮渗透性能,为指导其经皮给药剂型设计和制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镰形棘豆总黄酮在水及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同时测定其在正辛醇/水缓冲溶液中的P值,以大鼠离体皮肤为模型,采用双室渗透扩散装置考察其经皮渗透情况。结果 镰形棘豆总黄酮在甲醇、乙醇及pH 5.0~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较好。镰形棘豆总黄酮的P值与溶液pH有一定关系,当pH值在2.5~7.4时,随着pH值的增加,总黄酮的logP值逐渐减小且基本控制在0.38~1.34之间。24 h药物累积透过量为155.44 μg/cm2,时滞为(11.52±0.95)h。结论 镰形棘豆总黄酮水溶性差,较易溶于甲醇、乙醇及pH 5.0~7.4的磷酸盐缓冲液,其皮肤透过性不高,累积透过率较低,且有一定的时滞,经皮给药剂型设计时需综合考虑以上特点。  相似文献   
105.
回回蒜子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草药回同蒜子(Ran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咖啡酸(2)、tachiosi...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文冠木不同药用部位的槲皮素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测定槲皮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61∶39);检测波长:360nm;流速:1mL/min;柱温为室温。测定总黄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500nm。结果:槲皮素在0.40~8.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0%,RSD=2.44%。总黄酮以芦丁计在8~48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3%,RSD=1.45%。槲皮素与总黄酮二者在茎枝中的含量均高于茎干。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对蒙药文冠木药材质量检控与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借助TCMSP、PubChem Search、Genecards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工具得到丹参的活性成分治疗微循环障碍的作用靶标,利用Cytoscape 3.3.0软件构建丹参活性成分-微循环障碍作用靶标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丹参中共筛选出治疗微循环障碍的65个相关活性成分,并发现微循环障碍相关的9个关键靶点。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可能与氧化还原、钙离子稳态等生物过程有关,能够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神经突触信号传导、催产素信号通路、醛固酮-调节钠重吸收等信号通路。结论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壮药了刁竹不同药用部位中丹皮酚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5∶45),流速1.0 mL· 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74 nm.结果 除6号样品外,其余9批样品的根及根茎中丹皮酚的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10批样品不同部位中丹皮酚的平均含量依次为:根及根茎(0.81%)>全草(0.59%)>地上部分(0.49%),全草中丹皮酚的含量仍较高.结论 广西壮医使用了刁竹全草入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了刁竹的地上部分资源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