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5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鼻部手术联合其他平面手术(如腭咽平面、舌咽平面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效果。方法32例患者术前均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olysomonography,PSG)确诊,所行鼻部手术包括单纯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18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加单侧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10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加双侧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2例、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加单侧鼻息肉切除加筛窦开放术2例。术中同期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26例;UPPP手术、舌根部分切除、舌骨悬吊4例;舌根部分切除、舌骨悬吊2例。32例中2例重度患者行气管切开全麻下行UPPP和鼻部手术、舌根部分切除术,2例因为气管插管和拔除气管套管困难,在手术结束后行气管切开,余28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术后进ICU监护12~24h,随访1年。结果治愈10例,好转12例,减轻9例,无效1例,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鼻部手术联合其他平面手术治疗OSAHS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重度OSAHS或气管插管困难者,术前行气管切开术或手术结束即行气管切开,能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比较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1月。纳入有关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切口疝的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5.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肠损伤、肠梗阻、术后出血、血清肿、血肿、感染、皮肤坏死),住院时间,复发率。采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RCT文献(最终纳入12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可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RR= 0.18,95%CI:0.10 ~ 0.33,P < 0.0001)和术后感染率(RR = 0.24,95%CI:0.13 ~ 0.42,P< 0.00001),但不能减少术后肠梗阻发生率(RR= 1.02,95%CI:0.41 ~ 2.55,P = 0.96)、术后出血发生率(RR=1.88,95%CI:0.41 ~ 8.71,P= 0.42)、术后血肿发生率(RR=0.92,95%CI:0.55~1.56,P=0.77)、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RR=0.66,95%CI:0.26~ 1.66, P= 0.37),不能降低复发率(RR=1.20,95%CI:0.82~ 1.75,P= 0.35),且术中肠损伤发生率高于开放组(RR=3.95,95%CI:0.99~ 15.74,P= 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由于异质性较大,未进行合并分析。【结论】切口疝腹腔镜下修补术对比开放修补术,术中肠损伤发生率增高,不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血肿发生率、术后皮肤坏死发生率,也不能降低复发率,但腔镜下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低。鉴于纳入研究的总体质量不同,应开展设计样本量更大、质量更高的RCT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估焦虑障碍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调查并评价患者的体力活动咨询经历和质量。【方法】 对象为122例门诊稳定期焦虑障碍患者及107例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调查所有入组者体力活动情况,按照体力活动活跃程度分为不充足和充足。采用5A模型(评估,建议,达成共识,协助,随访安排)体力活动咨询框架调查并评价研究组既往的体力活动咨询经历及质量。【结果】 研究组体力活动充足者占23.8%(29/122),对照组为40.2%(43/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研究组体力活动咨询经历调查显示,仅有22.9%(28/122)的患者接受过体力活动咨询,且内容简单,主要为“评估和建议”。 【结论】 焦虑障碍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明显偏低,所接受的体力活动咨询内容简单、质量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木村病(K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用链酶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对40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木村病的石蜡组织检测Ki-67的表达,评估其在复发和无复发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例,年龄10 ~ 75岁,34例患者的主要肿块位于头颈部,其余7例主要肿块位于上腭或腹股沟区域,肿块最大直径为6.5 cm。Ki-67在木村病复发患者(11/40)淋巴结组织中(不包括生发中心)表达高于无复发的患者(P< 0.05)。Ki-67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最大直径、发病部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肿块个数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Ki-67的表达与木村病的复发相关,可考虑作为预测木村病患者复发的一个有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5.
摘 要: 【目的】 评估通过不同预后因子预测乳腺导管癌患者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可行性。【方法】 1990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乳腺导管癌患者,在过去20余年随访中证实发生转移者入组回顾性研究。按不同的临床预测因子分组,记录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进展后生存时间(PO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评估通过初诊信息、PFS及转移位点3方面信息推测一个乳腺导管癌患者的POS的可能性。【结果】1 050个入组患者,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PO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肿瘤初诊情况包括病人特征(年龄、月经)、肿瘤特点(大小、核分级、分子亚型、激素受体、Her2受体、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初诊肿瘤治疗方案可导致中位PFS/POS/OS不同。2000-2005年就诊的患者其中位POS长于其他时间(P= 0.000),但中位PFS与OS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FS亚组和进展情况亚组(局部复发及转移位点)的患者的中位POS明显不同(P < 0.000),故我们认为可通过患者的PFS及进展情况推测患者的进展后生存时间,进而推断总生存时间。【结论】POS与PFS及转移位点密相关。结合初诊信息(肿瘤大小、核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初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可帮助临床医生推断患者准确POS区间,选择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6.
摘 要: 【目的】 鉴定一个婴儿肥厚型心肌病家系GAA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方法】 分析一例患病女婴的临床及家系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DNA,PCR扩增GAA基因的全部20个外显子及剪接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家系分析表明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心脏彩超提示患儿有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GAA基因有两个复合杂合性突变:遗传自母亲的外显子13的c.1843G>A(p.G615R)错义突变和遗传自父亲的外显子18的c.2608C>T(p.R870X)无义突变。先证者未患病的姐姐只携带了c.2608C>T杂合性突变。该两种突变均尚未在大陆地区患者中发现。该两个突变已被证实可引起突变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残存的GAA酶活性严重减少。【结论】GAA基因的c.1843G>A和c.2608C>T复合杂合性突变导致了该患儿出现以肥厚型心肌病为特征的经典婴儿型Pompe病(或糖原贮积症Ⅱ型)。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1843G>A突变与婴儿型Pompe病相关;同时也表明了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婴儿肥厚型心肌病进行GAA基因检测或GAA酶活性检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7.
摘 要: 【目的】 比较骨肉瘤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 研究假体周围感染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探讨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8年在我院就诊的骨肉瘤患者,记录患者个人和病情的各种信息,并随访患者,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提取骨肉瘤保肢患者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资料,比较清创灌洗、一期翻修、二期翻修和截肢等手术方法控制感染的效果。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感染对骨肉瘤整体预后的影响。【结果】 2003-2008年共183例Ennecking ⅡB期骨肉瘤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为17人(9.28%), 其中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2 例, 骨盆 3 例。感染发生时间中位时间为术后 8.9月(2.3-31.5月),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0.6%,多数为葡萄球菌 。共经历 25次手术,14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率为82.4%;3例患者截肢,保肢成功率为82.4%。不同手术方法感染控制率:清创灌洗术感染控制率为33.3%(3/9),一期翻修手术感染控制率为 50%(1/2);最终采取二期翻修患者感染控制率为100%(7/7)。最终采取截肢患者感染控制率为100%(3/3);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感染和无感染患者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94%和85%,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9% 和55% (P = 0.04)。【结论】 从感染控制角度,二期翻修是治疗骨肉瘤术后假体感染有效方法;预后方面,术后感染患者的要好于术后无感染患者。骨肉瘤保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感染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摘 要: 【目的】 比较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UGOR)麻醉中不同滴定终点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以探索无痛取卵术麻醉时的最佳滴定麻醉方案。【方法】150例拟行无痛取卵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MOAA/S评分组(M组)、Ramsay镇静评分组(R组)及脑电双频谱指数组(B组),每组50例。3组病人于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 1 min后开始诱导,采用丙泊酚滴定给药方式,以1 mg·kg-1·min-1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分别以MOAA/S评分达1分、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以及BIS值达40~ 50为诱导终点。麻醉维持阶段3组均在丙泊酚4 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记录患者各时间点时平均动脉压(MB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不良反应例数并记录操作者和患者术后对麻醉的满意度情况。记录丙泊酚诱导用药量、维持用药量及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结果】MAP的变化在诱导完毕时、进针后3 min R组较B组平稳(P < 0.05),SBP的变化诱导完毕时R组较B组平稳(P < 0.05)。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低氧血症、低血压等)无统计学差异(P> 0.05)。R组、B组操作者及患者术后满意度均高于M组(P < 0.05),而R组和B组间操作者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 > 0.05)。3组患者丙泊酚诱导用药量、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用药总量及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种滴定麻醉的给药方案在无痛取卵术中均可获得较满意的麻醉。相对地,以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作为滴定诱导终点应用于无痛取卵术滴定麻醉时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获得患者及操作者更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癌症患者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癌症已成为一种慢性病,在其治疗中关注和保护患者的生育功能和权利日益凸显。从肿瘤生殖学(Oncofertility)出发,治疗前对肿瘤患者的疾病恶性程度评估极为重要;在选择放化疗时,也需充分考虑到化疗药物及放射线对生殖器官和功能的损伤。当前,在妇科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已有保护生育功能的治疗常规,新的方法也在不断探讨。随着科学的进步及对恶性肿瘤患者诊治手段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获得有质量的生活。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对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因不孕在本院门诊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且成功随诊的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诊时患者既往助孕情况分为助孕失败组与未助孕组,同时根据此次门诊宫腔镜检查结果将各组再分为息肉摘除亚组和正常宫腔亚组。分别比较两组内息肉摘除亚组和正常宫腔亚组的临床妊娠率。并根据年龄将不孕患者分为“≤35岁”与“>35岁”两组,统计两个年龄段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及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后妊娠情况。【结果】助孕失败组内息肉摘除亚组患者临床妊娠率40.91%高于正常宫腔亚组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4);未助孕组内息肉摘除亚组临床妊娠率47.83%高于正常宫腔亚组 3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3)。助孕失败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123),而未助孕患者息肉发生率≤35岁组25.8%,大于>35岁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9);不论助孕失败组与未助孕组患者,息肉摘除后临床妊娠率在不同年龄段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127,P = 0.667)。【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影响助孕过程中胚胎种植的一个独立因素,也可能是影响不孕的相关因素;各年龄助孕失败患者,未尝试助孕的≤35岁的不孕患者,应尽早行宫腔镜检查,帮助诊断、摘除子宫内膜息肉,有助于提高其临床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