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7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693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70篇
综合类   591篇
预防医学   13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48篇
  2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目的:近年来,尽管骨组织工程发展迅速,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活性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各家报道不一,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选择可降解支架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将兔骨髓基质细胞与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后在体外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对细胞黏附、细胞活度及接种细胞上架率进行测定.结果:扫描电镜下见支架上黏附细胞较多,接种前与接种支架后消化洗脱细胞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接种支架前的细胞活度为97.08&;#177;1.06,接种后的细胞活度为96.87&;#177;0.96,接种支架的细胞上架率为(61.5&;#177;0.41)%.表明兔骨髓基质细胞能在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上贴附、细胞活度不受影响及较高的细胞上架率.结论: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5在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8只,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12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40只/组。②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在左前降支挂线不结扎,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手术。③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地塞米松干预组、假手术组大鼠于造模前连续5d皮下注射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d)。地塞米松干预组于造模后1h一次性给予地塞米松500μg/kg肌注。④各组大鼠于造模后1,3,5,10d免疫组化观察心肌组织中ckit阳性细胞数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造模后28d进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28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各组心肌梗死灶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心内膜下有完整的心肌结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中层由从梗死区边缘伸向斑痕区的心肌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地塞米松干预组心内膜下仅有散在的心肌细胞,心内膜与心外膜之间的结缔组织稀薄,中层未见有心肌组织;假手术组心脏结构完整未见瘢痕组织。②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ckit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术后1,3,5d各时相点,以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ckit 细胞密度最大,地塞米松干预组ckit 细胞明显受到抑制(P<0.01);术后10d两组梗死区周边均未发现ckit 细胞。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未见ckit 细胞。③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情况:地塞米松干预组术后1,3,5,10d各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单纯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而假手术组未发现有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结论:心肌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是骨髓干细胞归巢的先决条件,炎症抑制后限制了骨髓干细胞归巢。提示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是机体潜在的修复机能。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BLM基因在白血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初治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骨髓细胞标本,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量BLM表达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等参数之间及治疗前后的BLM表达差异性。结果男性白血病患者较女性BLM基因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18×109/L的白血病患者BLM基因阳性表达率高于白细胞计数<18×109/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移植后患者BLM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初诊(未经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的患者BLM基因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患者BLM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及白细胞计数水平有关,且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或移植治疗后,BLM阳性表达率和表达量变化均可提示患者疗效及预后,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横向比较乳鼠心肌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I)的疗效,确定更优异的移植细胞。方法以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MI模型,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BMMNCs、BMMSCs,体外进行DAPI标记后,直视下分别植入急性MI 1周后的大鼠MI中心及边缘区,移植的细胞数为2×106/只。移植后4周,进行后心功能检测,并处死动物以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及血管新生。结果LSD法检测显示,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BMMSCs移植组为(61.00±2.21)%、乳鼠心肌细胞移植组为(58.74±2.21)%、BMMNCs移植组为(59.87±3.05)%较对照组[为(55.45±3.05)%]大鼠的心功能均有显著提高(P值依次为<0.05、<0.05、<0.01)其中BMMSCs组优于其他处理组,BMMSCs能表达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促进血管新生,但未见其表达心肌细胞的特异抗原。结论在分别以乳鼠心肌细胞、BMMNCs和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的急性MI的比较中,BMMSCs对心功能的保护效果最显著,保护机制与其血管新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对血液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病患者,根据疾病诊断分为三组,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组(1组)29例、急性白血病组(2组)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3组)35例,同时选取同期3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每组患者的骨髓标本以及血液标本,比较各组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的PLT、PCT水平均高于1组、2组、3组患者,但MPV水平低于3组患者,1组、3组患者PDW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骨髓增生程度明显下降,2组、3组骨髓增生程度相对活跃;1组、2组、3组血小板呈单个分布,巨核细胞数主要为幼稚型;对照组血小板呈堆式分布,巨核细胞数主要为成熟产板型。结论临床上对血液疾病的诊断采用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BMSCs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BMSCs,观察其形态,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骨诱导试剂盒检测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显微镜下rBMSCs呈梭形、多角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漩涡状生长。生长曲线分析rBMSCs贴壁2d基本无增殖,处于潜伏期,对数增殖期为3~7d,d8后进入平台期,细胞出现接触抑制现象。rBMSCs表面标志显示第3代rBMSCs纯度可达97%以上,CD44、CD90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表达;向成骨诱导rBMSCs10d后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理想的体外分离扩增纯化rBMSCs的培齐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培养的rBMSCs纯度高、生物学特征稳定,适用于对BMSCs进一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7.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通过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能够解决移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慢性排斥反应等.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材料: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移植组、氟达拉滨组、骨髓移植组、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每组各10只.40只SD大鼠为骨髓移植供体.供体DA大鼠用于皮肤移植实验.方法:制作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模型,单纯移植组仅进行肢体移植:氟达拉滨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 mg/kg;骨髓移植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1×10~(12) L~(-1),10 μL;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移植皮肤初为水疱、渗出,逐渐溃疡、糜烂、焦痂、变黑坏死.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氟达拉滨与骨髓移植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98.
骨髓基质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为多种疾病的细胞和基因治疗提供了基础.许多实验研究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文章就近年来骨髓基质细胞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尝试使用简单的克隆筛选法来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进行鉴定。方法对早期分离培养的BMSCs,采取低密度接种(10/cm^2),待有单克隆形成,用细胞刮除去其他细胞,将克隆的细胞以低密度接种,待再次有单克隆形成时可重复以上操作,反复进行筛选。对筛选的BMSCs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FACs鉴定BMSCs的标记物的表达,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试验。结果采用克隆筛选法培养BMSCs在传代筛选2—3代后即可获得形态均一的细胞群,FACs鉴定细胞高表达BMSCs的阳性标记物(CD2998.8%,CD9098.4%),低表达BMSCs的阴性标记物(CD312.6%,CIM53%)。BMSCs能被高效地诱导向脂肪和骨分化。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克隆筛选法可在短期内获得高纯度的BMSCs,方法简单易行而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分析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的临床特征及骨髓涂片检查形态学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6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形态学特征及诊疗情况。结果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骨髓涂片Wright染色及糖原染色下均有典型的形态特征。4例经骨髓涂片确诊,2例经培养确诊。确诊后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4例治愈,1例未治,1例死亡。结论通过骨髓涂片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确诊的依据。两性霉素B等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