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98篇
  免费   664篇
  国内免费   288篇
耳鼻咽喉   62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373篇
基础医学   721篇
口腔科学   201篇
临床医学   4584篇
内科学   882篇
皮肤病学   293篇
神经病学   261篇
特种医学   7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406篇
综合类   11162篇
预防医学   2311篇
眼科学   204篇
药学   4910篇
  72篇
中国医学   1700篇
肿瘤学   424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474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582篇
  2020年   649篇
  2019年   756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848篇
  2016年   856篇
  2015年   968篇
  2014年   1913篇
  2013年   1889篇
  2012年   2219篇
  2011年   2516篇
  2010年   2266篇
  2009年   2058篇
  2008年   2120篇
  2007年   1875篇
  2006年   1519篇
  2005年   1537篇
  2004年   1314篇
  2003年   1093篇
  2002年   885篇
  2001年   730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413篇
  1998年   318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36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评价钛夹对结肠大息肉电切时预防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7例(82颗大息肉)结肠大息肉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钛夹组。对照组34人,共39颗息肉,息肉平均直径22cm;钛夹组33人,42颗息肉,息肉平均直径2.5cm。先用钛夹钳夹息内的根部,平均每颗息肉1.4个止血夹,然后行息肉电切术。术后观察两组疗效及出血、穿孔发生率。用染色放大结肠镜观察随访。结果对照组一次性息肉完全切除率为100%(39/39),钛夹组为97,6%(41/42,P〉0.05)。对照组病理检查:腺瘤型息肉占92.3%(36/39),其余为增生性息肉。25%的腺瘤性息肉伴轻度非典型增生,2.8%的伴中度非典型增生和2.8%伴有癌变。钛夹组腺瘤性息肉占95.2%,其余为增生性息肉。27.5%的腺瘤性息肉伴有轻度非典型增生,7.5%的伴有中度非典型增生和7.5%的伴有癌变。术后3、6、12个月用染色放大结肠镜观察随访,未见残留癌灶和复发征象。钛夹组出血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8%(P〈005)。钛夹组无穿孔病例,对照组中1例发生小穿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钛夹钳夹结肠大息内后仍可完整地电切该息肉,包括癌变的息肉,并且比普通电切术减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2.
bcl-2 bcl-x和bax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bcl-2、bcl-X和bax基因中7个多态位点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采用引物引入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IRA-PER)、四引物扩增阻滞突变系统以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分析100名正常人和88例SLE患者bcl-2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dbSNP:rs1800477,rsl801018.rs1564483)、bcl-x基因的3个SNP位点(dbSNP:rs6060900,rs6089046,rs5841091)及bax基因的1个微卫星位点。以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实验数据。结果 SLE患者组bcl-2基因rs1800477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人群(P=0.013),rs1564483位点GG基因型频率则低于正常人群(P=0.024);rs1801018位点则无统计学意义。bcl-x和bax的所选位点均没有表现出多态性。结论 bcl-2基因rs1800477和rs1564483两位点多态性可能与SLE相关。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及其对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方法研究病例共60例,均为某院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膀胱癌患者,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评价两组手术损害、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恢复膀胱冲洗、下床活动、尿管拔除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穿孔率1.67%、尿道狭窄率0.00%、伤口感染率0.00%、继发性出血率0.00%与对照组6.67%、6.67%、13.33%、6.67%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针对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可进一步减少手术损害,促进术后快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并发症更少,手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两种宫颈锥切方法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间接受治疗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50例,对甲组患者应用普通电刀锥切术开展治疗,对乙组患者应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开展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②甲组锥切标本高度、术后病灶残留率、术后病变复发率、术后高普通电刀锥切术危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率均优于乙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组宫颈内口切缘高于甲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应用普通电刀锥切术或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开展治疗,二者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但是同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治疗法比较而言,普通电刀锥切术在复发率、标本大小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更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针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采用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及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探讨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试验组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比较两组生活质量(QOL)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54.2±8.2)min、住院时间(8.1±1.5)d、留置导尿管时间(2.7±0.9)d均短于对照组的(77.8±9.5)min、(14.5±2.1)d、(5.6±1.2)d,手术出血量(111.5±35.4)ml少于对照组的(230.6±40.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QOL评分、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分别为(2.0±0.5)分、(6.5±1.6)分、(29.9±3.1)ml/s、残余尿量(20.5±3.0)ml,均优于对照组的(3.9±0.7)分、(9.0±1.1)分、(20.4±2.1)ml/s、(30.8±2.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较好疗效,操作简单、损伤性小、恢复速度快,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70例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高危组)及70例低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低危组)作对照研究,均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尿量、术前术后住院天数、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且均无输血。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术前住院天数(6.0±1.0)d、术后住院天数(10.0±2.0)d均长于低危组的(4.0±1.5)、(8.0±1.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P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治疗后的IPSS评分分别为(5.39±1.41)、(5.84±1.63)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的(23.83±2.39)、(23.54±2.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发生5例(7.14%)泌尿系感染或急近性尿失禁,低危组发生4例(5.71%)泌尿系感染或急近性尿失禁,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患者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且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住院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均较低危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长,但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王鸿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11):1335-1336
目的 对比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的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A组;另采集医院同期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4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B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更短,切除前列腺质量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IPSS评分均降低,且A组降低幅度比B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均可将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病变腺体有效切除,但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手术时间及膀胱冲洗时间更短,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