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肾脏转运蛋白对药物在体内排泄和重吸收过程重要作用.本文对肾脏转运蛋白的种类、分布、作用机制及其对药物排泄过程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景新 《国外药讯》2006,(3):20-21
据2005年《Gut》上发表的一项研究,NPS公司的teduglutide(Ⅰ)能改善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肠功能。在这项Ⅱ期试验中,16例患者每天皮下注射(Ⅰ)0.03mg/kg(3例)、0.1mg/kg(10例)或0.15mg/kg,共21日。用(Ⅰ)治疗后伴有绝对和相对的湿重吸收,尿重量及尿钠排泄的显著增加,所有这些都是静脉内液体需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的分子遗传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今后几十年心脏学将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难以想象。基因治疗研究将可能使心脏病的防治发生根本的改变。但要使疾病消失 ,距离临床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基因治疗目前总的评价还不够成熟。本期介绍两篇有关高血压与冠心病基因研究方面的进展 ,主要使读者开拓视线 ,了解国际上基因研究方面的动态  相似文献   
14.
寿比山又叫吲达帕胺,是一种口服长效降压药。该药可通过抑制血管收缩而产生很好的降压作用,还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该药的利尿功能可防止用药者出现水钠潴留,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可增强寿比山的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个肾脏健全的人,在夜间入睡后,是很少需要起床小解的。因为肾脏有良好的尿浓缩功能,将水分重吸收回体内,而且一夜之内(以8小时计)肾脏排泄尿量一般约为300~500毫升,人体内的“蓄水池”——膀胱可以有这个容纳量将之储存,待天亮醒来才如厕排空。若经常须半夜起床小解,则可能隐藏了病患。应细究根由,以求早治。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突出后自然重吸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髓核的自然吸收(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 spontaneous absorption)是指在没有化学融核和外科等方法干预的情况下,突出之髓核自发吸收缩小或消失的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椎间盘突出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限性或自愈性疾病。但是,其自然吸收的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周围脊髓、神经根、血管、软组织等产生的化学性、免疫性和机械性等刺激或压迫的机制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人血中的肌酐分为外源性(来自摄入的鱼、肉类食物)和内源性(体内肌酸分解而来)两种。内生肌酐是肌肉中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人体肌肉以1mg/min速度将肌酐排入血液。肌酐主要从肾小球滤过,仅少量由近端肾小管排泌,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能有效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患儿,男,11个月,因反复呕吐1 d、抽搐2次入院。1 d前无诱因出现呕吐,共6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第1次呕吐后出现抽搐,发作时双目发直,口吐白沫,口周发青,双手握拳,呼之不应,持续约20 s后自行缓解,无发热、腹泻现象。外院检查结果:K+1.65mmol/L,Na+120.5 mmol/L,Cl-71.3 mmol/L,CO2CP 29.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经手术切除尾椎椎间盘,埋植在背部硬膜外.动物30天后处死,取埋植的髓核组织,进行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将线团埋植在硬膜外,30天后处死作对照试验.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突出组织的形态结构与T,B细胞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 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的髓核组织能够吸引活性的T,B细胞,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不同程度自然吸收与腰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CT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1例,均为保守治疗,并具有6~24个月随访复查资料。根据突出物自然吸收程度分为明显重吸收组(10例),部分重吸收组(8例),基本不变组(30例),增大组(13例)四组,配对比较每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重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基本不变组、增大组的首次CT检查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随访CT腰椎曲线指数[10.65(9.23,13.31)mm 比11.69(8.31,15.25)mm 比8.63(6.75,11.00)mm 比8.06(5.00,10.05)mm]、腰椎前凸角[46.30(43.96,48.18)°比45.36(44.15,47.67)°比39.37(32.27,45.74)°比35.39(29.60,4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吸收组、部分重吸收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增大(P<0.05);增大组随访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较首次CT检查减小(P<0.05);基本不变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前后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变化均呈正相关(rs=0.50、0.47,P<0.05)。结论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随着腰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而增大,当腰椎突出椎间盘增大时腰椎曲线指数及腰椎前凸角也相应减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自然吸收程度与腰椎曲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