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6篇
内科学   18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08篇
预防医学   16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2篇
  3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目的:观察循环抗阻及等长抗阻训练对轻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短时及阶段性影响。方法:将57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循环抗阻训练(CRT)组(28例)和等长抗阻训练(IRT)组(29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3个阶段的循环抗阻训练和等长抗阻训练,在每阶段训练前均用抗阻训练器械测定1次最大重复(1RM)负荷量,并以上肢30%1RM,下肢50%1RM的运动强度进行训练,每次训练20min,每周3次,每阶段4周,共12周,记录每次训练前15min、训练结束时和训练结束后15min、30min、60min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训练开始前3天,两组患者SBP、DBP平均值并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中,CRT组各阶段SBP短时效应呈现运动结束后逐渐下降趋势;IRT组各阶段SBP短时效应呈现运动结束时上升,运动结束后逐渐下降趋势;两组患者的DBP短时效应均呈现运动结束时上升,运动结束后逐渐下降趋势,同时在3个阶段中各时段的SBP和DBP均呈下降趋势,且在第三阶段训练中,IRT组患者训练前15min及训练后30min的SBP明显低于CRT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尽管两组患者第三阶段训练中的DBP与训练前和训练第1阶段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循环抗阻及等长抗阻训练在训练后短时间内及阶段性训练后,均能够使轻度高血压患者的SBP和DBP呈现下降趋势,且等长抗阻训练降低SBP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病情的观察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90例危重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无创动脉压监测,观察组则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比较两组危重症治疗效果;血压监测平均费用;监测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观察组危重症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压监测平均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监测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危重症的应用效果确切,操作安全方便,费用虽然较高,但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有良好的监护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不良生活习惯对高校大学生血压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2018年9~12月选取我市某大学在2018年新入校学生500名,按照我院自拟量表对其不良生活习惯进行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健康组(55例),轻度生活不良组(240例)、中度生活不良组(105例),重度生活不良组(100例)。对四组血压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24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性以及舒张压变异性、24h平均舒张压等进行统计,四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健康组存在有明显优势。结论在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下将对大学生血压造成较大影响,危害其健康,需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4.
背景 老年人普遍存在低舒张压现象,但目前国内外高血压相关指南对于老年人的降压目标往往仅关注收缩压,对于舒张压的关注较少,舒张压维持水平不明确。目的 探讨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的影响因素,以及24 h动态舒张压对老年人10年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3-200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的军队离退休老年人787例(年龄65~95岁),根据其24 h动态舒张压水平分为<70、70~80、>80 mm Hg三组,例数分别为352、346、89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的影响因素;比较三组随访10年期间的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比较三组随访期间的生存时间。结果 老年人的24 h动态舒张压为(71±8)mm Hg,65~79岁者高于80~95岁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心率、24 h动态收缩压、血红蛋白是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的影响因素(P<0.05)。在65~79岁老年人中,24 h动态舒张压<70 mm Hg者冠心病、心肌梗死患病率高于70~80、>80 mm Hg者,>80 mm Hg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70、70~80 mm Hg者(P<0.017);在80~95岁老年人中,<70 mm Hg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于70~80 mm Hg者,70~80 mm Hg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于>80 mm Hg者(P<0.017)。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对于65~79岁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80 mm Hg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是<70 mm Hg者的3.527倍〔95%CI(1.119,11.113),P<0.05〕;对于80~95岁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不是其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三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9.27、161.11、161.65个月,三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的24 h动态舒张压受年龄、BMI、心率、24 h动态收缩压、血红蛋白的影响,在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会影响老年人的10年生存预后。65~79岁老年人的舒张压控制在70~80 mm Hg可能较为合适,≥80岁老年人的舒张压可能更适合维持在较高水平(>80 mm Hg)。  相似文献   
35.
背景:间室综合征(CS)临床上偶有发生,根据症状体征结合间室内压(ICP)测定进行判断更安全,对于缺乏ICP测定设备的情况下,症状体征不失为简单且重要的判断方法,但难以量化。目的:分析ICP与症状体征评分在CS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评分的同时进行ICP测量,先由专科医师记录症状体征并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记录总分值作为评分组;再采用CYY-1型自动筋膜压测量仪对前臂与小腿肿胀进行ICP测量,计算ΔP(舒张压-ICP)作为测压组。测压组与评分组采用自身对照。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症状体征评分与ΔP的相关系数是否存在线性相关;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通过症状体征评分和ΔP判断发生CS的数量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8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观察,其中6例的症状体征评分〉10分且ΔP〈4 kPa,一致判断为CS,并予以切开减压处理,症状体征评分与ΔP存在线性关系(r=0.822);症状体征评分和ΔP判断发生CS的数量分别为6例和14例,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说明两种判断方法对CS的诊断存在一定区别,以ΔP判断可以发现更多存在潜在危险的患者。结论:采用症状体征评分进行CS判定存在一定风险性;采用ΔP〈4 kPa作为切开减压标准极少出现CS未检出的情况。因此,以ΔP〈4 kPa作为切开减压标准的同时仍需要结合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5年12月在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10 mg/次,1次/d,根据血压情况剂量加至20~40 mg/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内皮舒张功能、内皮分泌功能和动脉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07%,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3.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晚上平均舒张压(n DBP)、晚上平均收缩压(n SBP)和收缩压的昼夜变异率(BPF)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动脉血压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率(FMD)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上升,内皮素(ET)和神经肽Y(NPY)水平显著下降,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NO、ET和NPY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可以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背景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及血管事件的主要高危因素,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具有降压作用,但目前缺乏真实世界研究的针刺降压证据。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活血散风针刺法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0 78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使用活血散风针刺法分为基础治疗组(n=10 424)和活血散风组(n=35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新样本,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新样本活血散风组与基础治疗组患者住院的日均血压和清晨血压,以评价活血散风针刺法控制血压的效果。结果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心房颤动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Ur)水平高于活血散风组(P<0.05)。PSM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心房颤动及HCY、TC、TG、HDL、LDL、Cr、U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活血散风组平均收缩压低于基础治疗组(P=0.002);活血散风组舒张压平均水平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治疗方式与入院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532,P=0.775)。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活血散风组清晨收缩压低于基础治疗组(P=0.012);活血散风组清晨舒张压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治疗方式与入院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974,P=0.985)。结论活血散风针刺法可进一步控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的日均收缩压及清晨收缩压水平。  相似文献   
38.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及肢体运动前后血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前后血压变化的幅度。方法:随机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48例, 分为两组,其中,脑梗死组102例,脑出血组46例。观察急性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测量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右侧肱动脉血压,床边肢体松动运动前测量1次,运动后即5、10、15min各测量1次。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86.5%,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并且不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条件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7天与第1天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SBP(145.6±16.3)vs(157.1±22.5) mmHg (P<0.01);DBP(84.7±15.2)vs(89.8±21.2)mmHg(P<0.01) ];脑出血组动态血压均高于脑梗死组。[SBP(159.7±19.8)vs(154.7±23.4)mmHg;DBP(96.2±13.1)vs(91.3±17.5)mmHg (P<0.01)]。 86%的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脑梗死组床边肢体松动运动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 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比脑梗死者高;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脑梗死患者床边肢体松动运动前后的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9.
高血压性左室肥厚与偶测血压、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了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偶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和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偶测血压值明显高于动态血压值(P<0.01);偶测血压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24小时动态血压、白天动态血压、夜间动态血压及血压负荷与LVMI显著正相关(P≤0.01)。提示动态血压与LVMI相关性优于偶测血压。  相似文献   
40.
《高血压杂志》2008,16(2):192
探讨重庆地区人群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地区15岁以上城乡人口5246人进行血压、脉搏、身高、体质量、WC、臀围的测量,并问卷调查。结果:重庆地区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1)。腹型肥胖的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WC正常的人群,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线性趋势检验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