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31.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但对于中药之毒性一直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中药有毒”、“中药无毒”的描述同样是片面的。本文分析了中药和化药关于“毒”的不同含义,认为传统记载有毒的中药可以分为“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和“具有机体损害作用的中药”,前者主要指作用复杂且作用较强的中药,后者则为含有明确毒性成分或强药理效能成分的中药,由此形成科学的表述方法,为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应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对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和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2.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现代化迫切需求现代中医理论。然而,关于现代中医理论应当如何建立,以及应当建立起什么样的理论一直是国内外中医药同行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为引领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本期“专论”栏目特设“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专题讨论,分别以上、中、下三个篇幅连续展开深入系统地论述。其中,上篇包含新概念、新理论、新学科三篇文章;中篇包含新理念、新规范、怎样明确概念、如何检验假说、为何评价理论5 篇文章;下篇包含整体观念更新、辨证论治发展、脏象学说创新、病因、发病、病机、预防、治则、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专题探讨、展望5 年前景12 篇文章。本期刊发的是上篇“新概念”第一篇文章。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新概念层面,借鉴国际学术界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从概念的标签、理论定义和操作性定义三方面,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论证理论前提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的必要性,说明走向现代科学的必然趋向。全文立义深刻,有一定突破创新。希望由此引发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3.
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中医证的本质在我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医证的本质与单一证候的物质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西医疾病的基本发病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证有本质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34.
道教养生观和养生术极具科学价值,值得认真研究和把握。  相似文献   
35.
简析"引归法"的历史源流和理论认识,结合其现代临床运用,发现"引归法"主要是通过引导机体气、血、水、火、阴、阳归于原位,恢复脏腑的正常气化,从而使阴阳各归其位的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36.
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传统中药药性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机体电磁辐射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出中药药性量子假说,即四气、归经是中药药性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指标。四气是调节机体电磁辐射量子叠加态的量度,归经表征的是药物和机体作用产生的电磁辐射与机体经络(电磁聚束频率)的吻合匹配,五味、升降沉浮则是药性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37.
六年前,张志斌教授与我商量要写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医科普丛书,并请我担当此书的主审.很高兴现在这套精美雅致的图书已经放在了我的案头.丛书作者阵营整齐强大,分别是中医药历史文献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浏览翻阅了各位学者亲自动手撰写的著作之后,我感觉他们的确投入了真情实意做好这套中医科普书.中医药是以中华民族自然哲学与诊疗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古代医学科学,而至今葆其青春.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而在延绵五千年灿烂的华夏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医药学,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原创思维与优势,在当代疾病防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从病证相互关系、证候现代研究和病证结合证候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规范化研究体系;提倡中西医结合寻找更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治疗方案,从更深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9.
膝骨关节炎是骨伤科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症状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既往中医并无关节炎病名,对此病的认识多依据症状,早期归入“痹证”“膝痹”,后期归入“痿证”范畴。病因病机方面总体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是气血痹阻、寒凝痰结等。因此,在治法方面,各家经验虽然治法、用药不一,但多数强调治法的攻补兼施。膝骨关节炎本质上是骨关节的衰老,结合中医对于衰老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于组织细胞衰老的认识,从细胞衰老及其在组织间扩散的机制认识膝骨关节炎“虚实夹杂”的科学内涵,对临床和科研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代养生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养生古称“摄生”、“保生”、“卫生”、“道生”等,是通过各种方法和一定程序使人体的生命状态得到休养生息、滋补调理,获得最佳生命质量和功能状态,增强体质、防病祛疾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的传统养生学融合了哲学、医学、佛学、儒学、道学、武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兼容了现代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运动医学、医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一些内容,既有完整系统的养生理论和原则,如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以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以运气与振动为特征生生不息的生命运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