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42篇
  免费   4017篇
  国内免费   3037篇
耳鼻咽喉   126篇
儿科学   395篇
妇产科学   115篇
基础医学   1685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9596篇
内科学   9306篇
皮肤病学   80篇
神经病学   147篇
特种医学   22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6篇
外科学   7771篇
综合类   24693篇
预防医学   4024篇
眼科学   170篇
药学   9337篇
  102篇
中国医学   17724篇
肿瘤学   6160篇
  2024年   445篇
  2023年   1618篇
  2022年   1387篇
  2021年   1844篇
  2020年   1758篇
  2019年   1893篇
  2018年   900篇
  2017年   1703篇
  2016年   1960篇
  2015年   2269篇
  2014年   4151篇
  2013年   3978篇
  2012年   5004篇
  2011年   5074篇
  2010年   5074篇
  2009年   4733篇
  2008年   5136篇
  2007年   4731篇
  2006年   4546篇
  2005年   4188篇
  2004年   3646篇
  2003年   3334篇
  2002年   3113篇
  2001年   2968篇
  2000年   2771篇
  1999年   2248篇
  1998年   2398篇
  1997年   2204篇
  1996年   1814篇
  1995年   1675篇
  1994年   1384篇
  1993年   1039篇
  1992年   804篇
  1991年   683篇
  1990年   533篇
  1989年   454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85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时梅莉 《河南中医》2003,23(12):71-71
糖尿病乃是现代医学之病名,古称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记载,散见于消渴、消瘅、风消、膈消、肺消、消中、肾消等门中.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本病大多是由于内热炽盛,阴伤津乏,肾阳虚衰,脾肾两虚,肝气郁结,血瘀血热等所致.多年来笔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和它法互施的方法,收治本病2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胃癌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SELDI)技术检测胃癌血清中相对分子质量11 100~11 900的一簇蛋白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离该簇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分析该簇蛋白的肽指纹图,经数据库搜索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分析显示.相对分子质量11 100~11 900的一簇蛋白峰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同时该蛋白峰的表达水平术后显著下降,经鉴定该簇蛋白峰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采用ELISA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胃癌血清中SAA的表达.结论 胃癌患者SAA对于监测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一个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4.
方文革  汤贺德 《腹部外科》2008,21(5):287-287
病人:男性,29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伴下腹胀,发热,便秘2d入院,病人2d前脐周腹痛,3h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闷痛,阵发性绞痛性下腹胀及右股部放射痛,呕吐胃内容物1次。  相似文献   
995.
张法灿 《内科》2007,2(2):149-15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一类疾病。GERD在西方国家属常见病,患病率为7%~15%。北京、上海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GERD患病率为5.77%,广东省社区人群中调查发现,每周至少有1次烧心和(或)反酸症状者占6.2%。6%~14%的GERD可能演变为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而0.5%~1.0%的BE又可能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关。GERD的典型症状为烧心、反流;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嗳气、上腹痛、恶心、胸骨后痛;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近年来,GERD的诊断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及其鉴别诊断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6.
对近5年来外科施行的全胃切除术20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腹手术191例;经胸腹联合切口15例。根治性切除术170例;姑息性切除术36例。经腹组共发生并发症53例次,占27.7%;死亡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经胸腹组发生肺部感染4例,占26.7%,均治愈出院。提示全胃切除术应严格选择手术指征,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手术;吻合器的使用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97.
腹腔镜胃切除治疗胃间质瘤2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9月间,26例胃间质瘤病人在腹腔镜下行胃部分切除手术,其中17例行胃楔形切除、6例近端胃切除、3例远端胃切除。结果: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手术平均出血量15(10~75)ml,平均手术时间(144±74)min,平均切口长度(5.5±1.5)cm,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3±3.6)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69%(2/26),其中1例肺感染、1例切口感染。病理结果:极低度风险8例、低度风险12例、中度风险4例、高度风险2例。随访3~48个月,2例病人出现肝转移、现带瘤生存,其余无瘤生存,目前总生存率100%,复发率7.69%(2/26),3年无瘤生存率96.0%。结论:腹腔镜下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98.
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简称联合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从(37±8)cmH_2O降至(30±4)cmH_2O,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入肝血流量从(1098±338)ml/min减至(99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从(605±288)ml/min增至(73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93%)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其中1例死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未发现脾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999.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系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细胞形态学、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生长与凋亡进行观察和分析,利用荧光探针rhodamine123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线粒体和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分布,气相色谱分析线粒体膜磷脂构成。结果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诱发细胞凋亡,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关系。40μg/mlEPA和DHA作用细胞24h后,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降低(P<0.001),线粒体膜间细胞色素C大量释入胞质,EPA和DHA在线粒体膜磷脂构成中的比例迅速升高(P<0.001),而花生四烯酸(20:4ω-6,AA)占总磷脂的比例明显降低,由对照组的30.8%分别下降为20.9%和18.6%。结论ω-3PUFAs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线粒体膜构成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ω-3PUFAs诱导凋亡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Tiam 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细胞离体、在体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层粘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 45细胞株(M0)中筛选获得高(MH)、低(ML)黏附亚株。应用RT PCR和定量细胞ELISA技术分别检测Tiam 1 mRNA与蛋白在M0,ML,MH细胞中的表达;应用Boyden小室法测定M0,ML,MH细胞的离体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 1表达的关系。应用裸鼠接种法观察M0,ML,MH细胞的在体成瘤及转移能力。结果 MH细胞中Tiam 1 mRNA(RV=0.855±0.051)与蛋白的表达(RD=1.262±0.165)以及其离体侵袭转移能力(24.33±8.02,52.00±14.53)、在体裸鼠肺转移率(4/5=80%)均较M0细胞(RV=0.759±0.047,RD=0.911±0.104,11.67±3.79,26.00±9.54,2/5=40%),ML细胞(RV=0.743±0.039,RD=0.892±0.101,9.67±3.06,23.67±8.50,1/5=20%)为强,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5),但在M0,ML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Tiam 1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呈完全及高度正相关(P< 0.05)。结论 Tiam 1表达水平升高有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