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78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608篇
预防医学   94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8篇
  4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影像学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未患鼻窦炎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鼻腔变异情况、鼻中隔偏曲情况及中鼻甲结构异常情况,观察研究组中合并有鼻息肉、筛窦炎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结构异常、钩突肥大、下鼻甲肥大、上颌窦内壁粘膜增厚及骨质改变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高位偏曲检出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两组中鼻甲结构异常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中鼻甲肥大及泡状中鼻甲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异性的CT影像学表现,其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具有典型的辨别作用,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2.
目的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全腹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8年1月到医院就诊卵巢肿瘤患者80例,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7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测。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统计两种检测方式术前分期的符合率。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高于CT平扫(P<0.05);CT增强扫描术前分期总符合率(94.67%)高于CT平扫(82.6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符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检测联合CT、X线对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75例疑似急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急性骨髓炎患者与非急性骨髓炎患者血清中PCT、CRP水平,对比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骨髓穿刺确诊急性骨髓炎48例,病变部位主要分布于股骨远端20例(41.67%)、胫骨近端15例(31.25%);急性骨髓炎患者血清中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血清CRP、PCT、CT、X线联合检查与急性骨髓炎诊断相关的ROC曲线下方的面积大小(AUC)为0.90,高于CRP、PCT、CT、X线单独检测的0.58、0.63、0.64、0.70(P<0.05)。结论血清PCT、CRP检测联合CT、X线能有效提高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直径的变化。方法对52例(52膝)ACL损伤患者行自体BPTB 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1、10周、12个月用64层螺旋CT对患膝进行扫描,同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骨隧道关节面下方1 cm、隧道外口上方1 cm及隧道中点的直径,计算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结果 52例患者术后1周胫骨隧道扩大11.18%±3.39%,术后10周胫骨隧道扩大25.98%±4.36%,术后12个月为26.24%±4.44%。术后1、10周胫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相比,P<0.05,术后10周、12个月相比,P>0.05。结论 BPTB 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发生扩大,明显扩大发生在术后10周内,术后10周~12个月骨隧道直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7.
我国最新居民致残和致死调查报告显示,卒中发病率高居首位,虽然近几年卒中致死率较前下降,但是因为疾病的致残性及后续康复带来的巨大社会支出,对卒中的探索及相关研究依然刻不容缓。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所有卒中的85%,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又占其中的20%左右。因在睡眠中发病,故具体发病时间不详。事实上,很多患者疾病发生在醒来前的很短时间,但治疗上却错失了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机会,最终导致预后不良。目前针对WUS发病时间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通过影像学手段推测WUS的发病时间指导其治疗尤为热门。本文对WUS的近期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3例,均行MRI及CT检查,确定颅脑损伤位置及性质,分析DAI患者MRI、CT影像学资料,分析MRI+CT检出率、DAI检出部位及预后关系、MRI检测结果[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结果 MRI+CT对原发性脑干损伤、DAI检出率高于MRI、CT检查(P<0.05);中脑未见异常患者Barthel指数、DRS评分高于中脑外侧单双侧、中脑腹侧部、中脑顶盖等处检出损伤患者(P<0.05);Barthel指数<40分患者NAA/Cho、NAA/Cr水平低于Barthel指数40~60分及>60分患者,DRS评分≤3分患者NAA/Cho、NAA/Cr水平低于DRS评分4~11分及≥12患者(P<0.05)。结论 MRI联合CT检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DAI检出率,提供详细数据,且可通过分析患者损伤位置评估预后情况,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 APP)肺损伤前后患者肺部CT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APP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及行血液灌流,中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待患者停止排绿色便后,口服百草枯中毒解毒方。根据服毒时间分为中毒急性期(1~7 d)、亚急性期(8~14 d)和慢性期(>14 d),观察两组患者各期肺部CT变化。结果各时期两组的肺部CT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中药治疗组肺部CT表现以肺纹理增强为主,其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以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其比例高于中药治疗组;在亚急性期,中药治疗组肺部CT表现以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其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而常规治疗组大多数患者已出现肺实质病变及肺间质病变,肺实质病变及肺间质病变的比例均高于中药治疗组;在慢性期,中药治疗组出现肺实质病变的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但肺间质病变的比例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存活率为67.38%,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9.13%(P<0.05)。结论以大黄为主的中药组方治疗APP肺损伤患者可显著减轻肺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