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85篇
内科学   8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610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38篇
  4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潜  尤庆波  张磊  郭志强 《安徽医药》2020,41(7):822-825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CT对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卒中的鉴别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63例及其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性脑出血30例,脑肿瘤卒中33例,所有患者均行SWI、CT 检查,比较患者SWI、CT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SWI、CT单独及联合检查对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卒中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SWI显示,脑肿瘤卒中患者出血完全覆盖肿瘤实质11例,边缘轻度强化22例,结节肿块型出血完全覆盖肿物病变区,未见增粗迂曲血管低信号12例,其余21例可见;单纯性脑出血患者无明显强化14例,轻度强化16例,均未见血管低信号。CT显示,脑肿瘤卒中患者有锐利均匀、明确的高密度出血灶,且边界清晰,瘤体14例,另外19例未见瘤体,出血灶周围大片水肿,形态指状低密度影或不规则,与单纯性脑出血病程不对称17例。SWI、CT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单纯性脑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0.00%、63.33%、80.00%和84.85%、54.55%、87.88%,SWI、CT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脑肿瘤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67%、42.42%、84.85%和83.33%、66.67%、86.67%,联合检查诊断单纯性脑出血、脑肿瘤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明显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卒中容易混淆,SWI和CT联合检查可提高单纯性脑出血和脑肿瘤卒中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利用全脑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CTP、CTA资料.以5名正常人灌注值作为参考值.将30例烟雾病患者分为无症状组、症状轻微及TIA组、卒中组,分析各组临床症状,灌注参数值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 (1)临床症状:无症状者5例;头痛、TIA者8例;脑梗塞12例;脑出血5例;(2)侧枝血管:无症状组、症状轻微及TIA组侧枝循环良好.卒中组侧支循环代偿不良;(3)灌注参数值:无症状组:CBF、CBV、MTT、TTP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症状轻微及TIA组:CBF、CBV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MTT、TTP延长(P<0.05);卒中组:CBF、CBV明显下降,MTT、TTP明显延长(P<0.05).结论 CTP联合CTA能很好评估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情况,其临床症状与侧枝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及治疗。方法: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同时行头颅MRI平扫23例。伤后0.5年内经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I平扫动态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间3周~0.5年,均行手术钻孔引流术。均按期拆线出院,术后恢复可,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CT或者MRI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对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在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组织学分型分为预后较差组和预后较好组,按照2 ∶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采用软件ITK SNAP从CT图像中分割胃癌原发病灶。采用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最大相关性的临床特征,并以此构建临床特征模型。从所有分割图像中提取特征,再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有效特征,并以此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最后,拟合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性能评估。结果: 提取了985个二维图像特征,包括一阶统计量、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通过去冗余特征筛选,得到5个最有效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3个临床特征(年龄、性别、CT M分期)作为构建临床特征模型的参数。相较于临床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性能表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726 2(95%CI:0.676~0.776),0.707(95%CI:0.632~0.781)。结论: CT影像组学在术前无创预测胃癌不同预后组织学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采用肝癌介入术治疗患者120例,在介入术后2个月复查,均进行DSA、CT及MRI检测,以DSA为金标准,比较CT及MRI对术后患者病灶残留及病灶肿瘤包膜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动脉期感兴趣区评分情况,及对术后患者病灶供血来源及诊断门静脉内癌栓的准确性。结果 MRI对病灶残留及肿瘤包膜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动脉期强化区评分及最长、短径上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判断门静脉内癌栓准确率及病灶供血来源上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残留病灶及肿瘤包膜检出率高于CT,在显示病灶血供、门脉癌栓方面与CT相仿。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影像学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5例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未患鼻窦炎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鼻腔变异情况、鼻中隔偏曲情况及中鼻甲结构异常情况,观察研究组中合并有鼻息肉、筛窦炎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结构异常、钩突肥大、下鼻甲肥大、上颌窦内壁粘膜增厚及骨质改变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高位偏曲检出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两组中鼻甲结构异常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中鼻甲肥大及泡状中鼻甲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异性的CT影像学表现,其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具有典型的辨别作用,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全腹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8年1月到医院就诊卵巢肿瘤患者80例,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7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测。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统计两种检测方式术前分期的符合率。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高于CT平扫(P<0.05);CT增强扫描术前分期总符合率(94.67%)高于CT平扫(82.6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符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