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24篇
  免费   2082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耳鼻咽喉   375篇
儿科学   225篇
妇产科学   482篇
基础医学   1325篇
口腔科学   642篇
临床医学   11516篇
内科学   2624篇
皮肤病学   253篇
神经病学   468篇
特种医学   18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6篇
外科学   10016篇
综合类   31621篇
预防医学   4831篇
眼科学   741篇
药学   13633篇
  235篇
中国医学   3054篇
肿瘤学   1478篇
  2024年   394篇
  2023年   1549篇
  2022年   1279篇
  2021年   1682篇
  2020年   1682篇
  2019年   1707篇
  2018年   727篇
  2017年   1749篇
  2016年   1856篇
  2015年   2272篇
  2014年   4183篇
  2013年   4008篇
  2012年   4927篇
  2011年   5217篇
  2010年   4882篇
  2009年   4743篇
  2008年   5160篇
  2007年   4726篇
  2006年   4060篇
  2005年   4241篇
  2004年   3788篇
  2003年   3881篇
  2002年   3073篇
  2001年   2585篇
  2000年   2071篇
  1999年   1590篇
  1998年   1393篇
  1997年   1254篇
  1996年   1057篇
  1995年   920篇
  1994年   691篇
  1993年   497篇
  1992年   356篇
  1991年   334篇
  1990年   279篇
  1989年   362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40例小儿麻醉苏醒期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0例小儿麻醉,对不同麻醉苏醒期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观察麻醉苏醒期不同Steward苏醒评分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小儿麻醉苏醒期并发症特点,总结麻醉苏醒出室时机。结果:Steward苏醒评分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提示Steward苏醒评分大于或等于4分。可安全出室。  相似文献   
82.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手术时间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对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病人术中循环系统保持平稳且苏醒快、并发症少,也是许多同行正在探索的目标。本文旨在观察不同麻醉药物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低浓度布比卡因在乳腺癌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方法60例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注入0.25%布比卡因完成手术,当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阻滞平面不够时辅助用异丙酚、氯胺酮等静脉药,观察病人情况。结果80%患者麻醉效果满意,20%麻醉病人在清扫腋窝时需辅助用药。结论低浓度布比卡因高位硬膜外麻醉治疗乳腺癌较安全,对病人呼吸循环干扰轻,又便于术后止痛,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84.
85.
李颖  李松 《吉林医学》2006,27(11):1391-1392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优越性。方法:通过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与布比卡因在腰—硬联合麻醉中对照,观察在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等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差别。结果: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麻醉效果确切,对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效果满意,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6.
手术中病人能否安全度过手术期,除与病人身体状况、病情手术创伤、麻醉以及手术和麻醉意外等有关外,还可来自上述以外的因素,如管理不当、护理不当或不周所致的各种程度的损伤和意外,各家文献屡有报道。手术中病人因术前用药、术中用药、麻醉以及意识障碍等原因,可致感觉迟钝或感觉、意识暂时丧失如全身麻醉或是局部麻醉感觉消失如腰麻等,因自我感觉丧失,身体某部位(术野外)受到损伤时,不可能及时感觉到。加之医护人员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手术区,从而易致不良反。1管理内容由于每例病人病情、身体状况各异,应从多方面全面观察和管理:①对肢体的…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脑电双频指数(BIS)预测异丙酚麻醉下患者术中体动反应的可能性。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全麻患者28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4-62岁,体重46- 71 kg,术前2 h口服咪达唑仑10 mg,入室后以血浆靶浓度3.5μg/ml靶控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 40-60。切皮后不再追加肌松剂,观察患者术中头面部及四肢的体动反应,记录体动反应发生前、后2min内BIS、AAI的最大值(BISmax、AAImax)及此时段内BIS>75、AAI>40的次数及出现时间。记录术中当BIS>75、AAI>40时前、后2 min内有无体动反应发生及发生时间。结果12例出现体动反应,体动前、后2 min内BISmax为63±16(4例BIS>75,33.3%),AAImax为48±11(12例AAI>40,100%)。麻醉维持过程中,出现14次BIS>75,并发体动反应4次(28.5%),BIS反应时间较体动时间滞后(84±19)s;出现AAI>40者28次,并发体动者12次(42.8%),AAI反应时间较体动时间滞后(13±3)s。结论异丙酚麻醉下BIS、AAI反应时间较体动发生时间滞后,不能预测术中体动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1:20万肾上腺素对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患者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0):盐酸氯普鲁卡因组(C组)和盐酸氯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组(CE组)。分别用3%氯普鲁卡因6 mg·kg-1(C组)和含 1:20万肾上腺素3%氯普鲁卡因6 mg·kg-1(CE组)硬膜外阻滞,记录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给药后20min时运动阻滞程度;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3、6、9、11、13、15、17、20、30、45、60、 90min采取桡动脉血1.5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氯普鲁卡因浓度,经计算机软件拟合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E组血药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0.49±0.47、(0.32±0.22)mg· L-1,达峰值时间(Tmax)分别为8±3、(9±4)min;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6、(7±4)μg· min·ml-1;清除速率常数(K)分别为0.32±0.21、(0.36±0.32)min-1;两组间Cmax、Tmax、AUC及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万肾上腺素对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产科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最佳的方法和药物剂量。方法:ASAI-Ⅱ级初产妇60例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随机双盲分为3组,Ⅰ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ml(7·5mg),Ⅱ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0·7ml(5·25mg),Ⅲ组(n=20)腰麻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ml(7·5mg),但在给药麻的同时静脉滴注麻黄碱30mg。术中如有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导管补充2%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同时分别于注射局麻(T0),切皮后即刻(T1),胎儿娩出后即刻(T2),术毕即刻(T3),取母体静脉血和胎儿娩出后脐动、静脉血测定血清肾素活性(PRA),血管肾张素(AT-Ⅱ)和醛固酮(ALD)浓度,评估麻醉效应,并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术中Ⅰ组血压波动较大,恶心呕吐出现的较多,多出现给药后10min以内。T2,T3的PRA,AT-Ⅱ,ALD值均比T0,T1值明显降低(P<0·01)。Ⅱ,Ⅲ组血压较稳定,恶心呕吐少见,T1,T2,T3的PRA,AT-Ⅱ,ALD值均比T0值明显降低,胎儿脐动、静脉血中三者值差异不明显,但明显低于母体T0值。结论:CSEA用于宫产手术时,只要运用得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会对母体RAAS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0.
对于上肢前臂手术中,我们通常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以达到完善的区域麻醉效果。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我们都是采用针刺法在腋动脉搏动周围寻获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的搏动来确定针已进入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该方法优点是所需器材简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盲探性的穿刺,在病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并不能确保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搏动的完全寻获;而要寻获异感以确保穿刺针位置的准确又需要病人的准确配合。这些都影响了该方法的穿刺容易度和准确性,从而导致了该方法麻醉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将穿刺针最大限度的接近臂丛神经的神经刺激仪法则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针刺法的局限性,显示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操作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