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0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结合诊断离子过滤方法对掌叶大黄中的酚类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首先,负离子模式下对酚类代表性单体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和原花青素B_2进行分析,综合文献报道,总结质谱裂解途径,确定诊断离子;然后,应用诊断离子过滤快速筛选掌叶大黄提取液中的酚类成分,结合保留时间、质谱碎片信息、裂解行为和精确质量数(计算分子式)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掌叶大黄中共鉴定了63个酚类成分(36个简单酚酸类化合物、8个类黄酮类化合物和19个鞣质类化合物),其中包括6个潜在的新化合物。诊断离子过滤方法可对大黄中酚类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并完善了中药大黄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2.
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规范掌叶大黄种植技术、提高掌叶大黄质量。方法:在多年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规范了掌叶大黄种植技术和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结果:制订了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的操作技术规程,初步确定了掌叶大黄主要病虫害防治的方法。结论:规范掌叶大黄种植技术和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对提高掌叶大黄质量与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杨世海  刘晓峰  果德安 《中草药》2004,35(10):1171-1174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稀土元素镧(La2 )对3种大黄根生物量和蒽醌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稀土元素La3 对两种掌叶大黄单克隆毛状根DH5c、DH7a和液体培养非转化根NOR生物量和蒽醌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 La3 浓度对大黄根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培养基中La3 为10 mg/L时,对大黄根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La3 浓度对3种大黄根的蒽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当培养基中La3 1.0mg/L时,蒽醌产量最高;经稀土离子处理的3种大黄根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显著高于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结论 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稀土离子La3 对掌叶大黄单克隆毛状根的生物量积累和蒽醌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蒽醌合成关键基因。方法 利用RNA-seq技术对掌叶大黄根、根茎、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经Trinity软件组装后获得140224条Unigenes,全部Unigenes能被非冗余蛋白库、核酸序列数据库、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家族数据库、基因本体联合数据库、同源蛋白簇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注释。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掌叶大黄的根与叶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4175个,根与根茎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992个,叶与根茎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4469个。差异表达基因代谢途径分析分析发现,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在叶比根中被显著富集。蒽醌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关键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MVA)途径、甲基赤藓糖醇(methylerythritol 4-phosphate,MEP)、莽草酸及聚酮途径的13个基因。结论 为进一步挖掘大黄有效成分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为解析调控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人脾、胃、大肠、肝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6.
掌叶大黄籽粒营养物质积累动态及其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掌叶大黄种子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选用开花一致的三年生掌叶大黄种株,开花10 d后定期测定籽粒营养物质积累动态及其发芽特性.结果:灌浆初期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起点相近,还原糖起点高,但均在花后16 d内增加.之后可溶性糖短暂下降后波动上升,还原糖急剧下降后波动变化.淀粉积累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开花36 d后达到相对稳定高的水平,积累速率受天气影响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呈"高-低-高"变化趋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在花后36 d内随籽粒充实显著提高,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掌叶大黄种子属蛋白质含量较低的类型.籽粒淀粉含量达到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成熟度决定其发芽质量,最佳采收期在花后46~52 d(7月上旬),茎秆尚未枯萎,籽粒淀粉含量达11.5%左右为宜.为防落粒应采用网袋采收,风干后脱粒.  相似文献   
107.
掌叶大黄毛状根培养及培养物中蒽醌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黄是我国特产的世界著名的传统中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寒,有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征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作者已于近期报道了天山大黄发根的诱导方法[1]掌叶大黄Rheu...  相似文献   
108.
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峻猛,其药效作用可因品种、产地、炮制方法、煎制方法、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及配伍的不同而大有差异。本文就影响大黄药效的因素探讨如下。以供临床应用时注意。一、大黄的品种、产地与药效的关系大黄属植物,全世界共有60余种,我国占2/3,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方法和时间对掌叶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及与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相关性。方法用HPLC法测没食子酸含量;用墨汁推进度实验,比较不同生大黄煎液的小肠推进作用差异。结果随煎煮时间的延长,没食子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生大黄沸水煮沸10、20min小肠推进作用显著(P〈0.01),其他两组无明显小肠推进作用。结论没食子酸含量与生大黄对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呈负相关。生大黄沸水煮沸10-20min对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10.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根状茎。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立冬前后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阴干或烘干。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性寒。归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