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73篇
  免费   1890篇
  国内免费   1963篇
耳鼻咽喉   93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152篇
基础医学   1672篇
口腔科学   332篇
临床医学   2342篇
内科学   2161篇
皮肤病学   184篇
神经病学   290篇
特种医学   6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1080篇
综合类   8544篇
预防医学   2076篇
眼科学   149篇
药学   8819篇
  18篇
中国医学   7311篇
肿瘤学   1557篇
  2024年   231篇
  2023年   630篇
  2022年   557篇
  2021年   551篇
  2020年   532篇
  2019年   650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627篇
  2016年   690篇
  2015年   872篇
  2014年   1243篇
  2013年   1292篇
  2012年   1849篇
  2011年   1914篇
  2010年   1571篇
  2009年   1599篇
  2008年   2708篇
  2007年   2298篇
  2006年   2096篇
  2005年   2521篇
  2004年   1937篇
  2003年   1756篇
  2002年   1367篇
  2001年   1160篇
  2000年   1011篇
  1999年   850篇
  1998年   708篇
  1997年   573篇
  1996年   569篇
  1995年   583篇
  1994年   454篇
  1993年   346篇
  1992年   324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305篇
  1989年   254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对虎杖中1个新的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PcMYB1进行转录活性鉴定和表达特性分析,并在转基因拟南芥中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利用酵母单杂交实验分析PcMYB1的转录活性;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虎杖中PcMYB1的表达模式;利用Wiesner染色和溴乙酰法检测PcMYB1转基因拟南芥中的木质素含量;RT-PCR技术分析PcMYB1转基因拟南芥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酵母单杂实验结果表明,PcMYB1具有转录抑制活性;RT-PCR结果显示PcMYB1在虎杖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并且紫外照射处理可诱导叶片中PcMYB1的表达;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拟南芥的株高降低了24.07%,木质部的细胞染色程度浅,转基因拟南芥木质素含量降低了14.81%,参与木质素合成的AtC4H、AtC3H、AtF5H、AtCOMT、AtCAD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PcMYB1具有转录抑制活性,对植物木质素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采用DPPH体系测定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利用液质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了活性较高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方法:对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考察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及通过液质联用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ESI-Q-TOF-MS)技术对其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液质联用(LC-MS/MS),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文献对照,对其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都具有清除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清除能力最强。通过其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对照,共鉴定出11个化合物。结论:应用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及H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抗氧化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平卧菊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配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POP患者106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调整生活方式,补充钙剂,对照组给予唑来膦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性维生素D3 (骨化三醇),对两组疗效、骨密度(BMD)、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MP-1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与对照组84.91%比较,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腰椎L1-4、髋部、Wards三角区BMD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上述部位BMD提高较同期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MMP-13、TIMP-1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年MMP-13和TIMP-1改善较同期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与对照组7.5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3配合唑来膦酸治疗老年POP疗效满意,可提高患者骨密度,改善MMP-13和TIMP-1,安全性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心钠素的影响。 方法:于2004-12/2005-12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有1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并择期行股骨头置换术或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所有病例在手术过程中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对照组患者术毕回病房常规镇痛,当患者自述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50mg/次。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清醒拔管后开始行静脉自控镇痛。术毕静脉给予曲马多100mg+盐酸格拉司琼3mg为负荷量。静脉自控镇痛液配方为曲马多900mg+芬太尼0.3mg+盐酸格拉司琼3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毕、术后24,48h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浓度;监测心率、血压;并进行术后8,12,24及48h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并进入结果分析。(1)两组高血压患者术前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值分别高于正常参考值[肾素活性:(0.42&;#177;0.37)mg/(L&;#183;h),血浆血管紧张素Ⅱ:(40.2&;#177;12.0)ng/L,心钠素:(379.00&;#177;76.60)ng/L]。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毕、术后24,48h时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低于术前;术毕、术后24h时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毕、术后24h的心钠素高于术前,而静脉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心钠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静脉自控镇痛组术毕、术后24h心钠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患者术后8,12,24,48h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静脉自控镇痛组术毕、术后24h时由于疼痛缓解,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48h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术后曲马多复合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抑制应激反应,降低高血压患者骨科手术后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心钠素值,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6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白细胞介素16(IL—16)有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能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迁移;诱导人CD4^+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IL-2R和HLA—DR表达;通过CD4^+受体与T细胞结合;影响蛋白激酶C(PKC)的分布;抑制CD3依赖淋巴细胞活化与增殖。根据IL-16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式,其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林丹花 《首都医药》2006,13(9):42-46
他出生于久负“侨乡”之称的广东省开平;幼时对自然界的“痴迷”始于方寸邮票;六年小学,五易校园却依然名列前茅;两次“化险为夷”,前进的脚步却从未停止;50年来不断从微生物产物中找到抗肿瘤活性物质,推进抗肿瘤抗生素的研发;他提出抗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小型化、高效化以解决大分子蛋白难以进入实体性肿瘤的难点。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药学家与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甄永苏。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精氨酸、NADPH H 和O2,生成胍氨酸、NADP 、NO。以往NOS活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是测定胍氨酸和NO的含量,由于方法学的弊病使其应用范围受限。W ang[1]建立了生物组织中测定NOS的酶双循环方法,其放大倍数为1000~4000。目前尚未见用酶双循环法测定血清NOS活性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三列凹顶藻Laurenciatristicha中寻找具有多样性结构的倍半萜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采用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借助包括一维和二维NMR等波谱方法和X-单晶衍射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素(aplysin,)、海兔阿普里醇(aplysinol,)、去溴海兔阿普里醇(debro-moaplysinol,)、凹顶藻联苯(laurebiphenyl,)、约翰斯顿醇(johnstonol,);在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模型上,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化合物对HeLa细胞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他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无明显毒性,IC50均大于10.0μg/m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三列凹顶藻中得到,化合物对HeLa细胞具有中等强度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  相似文献   
20.
《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13(3):160-160
陈樟树。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学会全国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肿瘤专科协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会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协会福建省肿瘤分会委员等职。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十余年,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诊疗经验,对常见的头颈部、消化系、肺部、乳腺、骨、软组织、淋巴系统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于术后或放疗后各种肿瘤的综合治疗。曾在军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专著4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果奖3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