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3篇
中国医学   24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通过抽验药品的检验,调查并分析不同厂家山豆根的质量情况。方法采取药典方法,检测4家5个批次样品的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及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结果不同厂家的样品存在差异。4个为山豆根,1个为伪品。结论应更好地区分山豆根,保证山豆根的药用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72.
蔡崇德  蔡向阳 《海峡药学》2013,(12):215-217
通过分析山豆根的来源,性味功能与主治,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不良反应的特点与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因素,结合临床用药经验,提出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案,初步建立防治山豆根不良反应的对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3.
目的由于山豆根和二色胡枝子为同科植物,药材性状相似,因此在使用中常发生混淆,有必要对两者作比较鉴别。方法分别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方法对山豆根和二色胡枝子进行鉴别。结果两者的性状、显微及理化特征均有区别。结论两者的特征具有鉴别意义,可为山豆根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4.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Feulgen-DNA法显示分裂指数,分析不同浓度山豆根对Eca-109细胞的作用。流式细胞光度术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DNA指数(DI=2)显著低于对照组(DI=2.5),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细胞DNA组方图G_0/G_1期细胞呈增高趋势,S期细胞均减少,G_2M期细胞均增高,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Feulgen-DNA染色显示细胞分裂指数与小剂量药物作用时间呈负相关,大剂量药物作用下分裂指数明显下降。这说明山豆根对Eca-109细胞DNA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揭示山豆根中抗HBV的物质基础,并探索建立肝炎灵新的质控标准。方法采用正丁醇萃取方法提取山豆根药材中的总皂苷成分。并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不接种细胞只加培养液)、细胞对照组(接种细胞但不加药物)、药物干预组(分为不同浓度组)、阳性药物(拉米夫丁)对照组,药物作用9天后,采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上清中病毒DNA含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山豆根中皂苷类组分和其他各组分在体外只有高浓度时对HepH2.2.15细胞具有毒性抑制作用,其他稀释倍数的浓度均无显著毒性;山豆根中皂苷类组分和其他各组在体外都具有一定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各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其中山豆根中正丁醇水溶液组分的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作用较优,而山豆根中皂苷和其他组分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山豆根中皂苷和其他组分并未显示出更好的抑制病毒作用,提示山豆根中尚有其他成分或各种不同成分组合的抗HBV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山豆根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用不含药物的RMPI1640培养基进行处理,处理组分别采用含有400μg/ml、500μg/ml、600μg/ml、700μg/ml、800μg/ml山豆根提取物的RMPI1640培养基进行处理。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黏附实验、侵袭重组基底膜实验、趋化性运动实验观察山豆根提取物对黑色素瘤细胞B16-BL6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的影响。结果山豆根提取物终浓度为700、800μg/ml时,B16-BL6细胞增殖生长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2.526,4.371,P0.05);山豆根提取物终浓度为500、600、700、800μg/ml时,黏附能力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856,8.515,8.926,12.357,P0.05),侵袭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4.661,9.824,12.460,16.300,P0.05),趋化性运动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t=2.698,3.906,6.012,7.974,P0.05)。结论山豆根具有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BL6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的能力,且与药物剂量呈依赖性关系。  相似文献   
77.
研究山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从山豆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6,7-dihydro-5H-pyrrolo[1,2-a]imidazol-3-yl)ethanone(1),环(脯氨酸-脯氨酸)(2),烟酸(3),对羟基苯甲酸(4),对甲氧基苯甲酸(5),4-羟甲基-2,6-二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6),松柏苷(7),紫丁香苷(8),(-)-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丁香脂素-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1),(-)-松脂素-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2),(6S,9R)-roseoside(13)。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5,6,9,10,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新天然产物1对A549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23.05±0.46)μmol·L-1]。  相似文献   
78.
山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广东、江西等地,其味苦、性寒、有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主治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症[1].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喹诺里西啶类(quinolizidine)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和免疫抑制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2].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其所含的异戊烯基(isoprenyl)黄酮类成分具有很好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3].  相似文献   
79.
目的:阐述山豆根肝毒性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文献从山豆根的毒性认识、毒性研究方法、毒性作用机制、配伍减毒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山豆根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山豆根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在临床中的使用。我们要通过合理配伍降低山豆根的毒性、运用现代技术深入研究山豆根中毒机制,以提高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头颅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2月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文献,提取头颅影像学特点,建立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山豆根中毒性脑病患者87例,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多见(54/87,62.07%),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意识障碍、偏身扭转、全身乏力、球麻痹等,头颅影像主要表现:双侧小脑和/或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随中毒剂量增加,累及部位增多(如脑干、脑叶)。意识障碍多与双侧基底节区受累有关。头颅MRI表现为:对称性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或等信号,ADC低信号或高信号。结论 山豆根中毒性脑病影像学以双侧小脑、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为特征,可累及脑干、脑叶,累及部位越多临床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