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528篇
  免费   24008篇
  国内免费   14022篇
耳鼻咽喉   3656篇
儿科学   4549篇
妇产科学   11016篇
基础医学   10703篇
口腔科学   1287篇
临床医学   94343篇
内科学   54390篇
皮肤病学   4867篇
神经病学   7317篇
特种医学   215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16篇
外科学   27632篇
综合类   160652篇
预防医学   49197篇
眼科学   3811篇
药学   104956篇
  760篇
中国医学   71795篇
肿瘤学   9882篇
  2024年   3078篇
  2023年   11685篇
  2022年   8644篇
  2021年   11484篇
  2020年   11845篇
  2019年   11895篇
  2018年   7102篇
  2017年   14921篇
  2016年   16861篇
  2015年   20622篇
  2014年   34943篇
  2013年   36944篇
  2012年   49615篇
  2011年   53519篇
  2010年   49317篇
  2009年   40374篇
  2008年   42692篇
  2007年   36850篇
  2006年   29446篇
  2005年   24990篇
  2004年   21709篇
  2003年   18729篇
  2002年   15906篇
  2001年   14859篇
  2000年   11416篇
  1999年   9135篇
  1998年   6594篇
  1997年   5592篇
  1996年   4915篇
  1995年   4241篇
  1994年   3270篇
  1993年   2229篇
  1992年   1847篇
  1991年   1542篇
  1990年   1292篇
  1989年   1240篇
  1988年   382篇
  1987年   293篇
  1986年   190篇
  1985年   157篇
  1984年   103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33和miR-208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根据患者1年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对照组148例。采用qRT-PCR法检测miR-133和miR-208相对表达量。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用ROC曲线分析miR-133和miR-208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miR-133和miR-208相对表达量增加(4.10±0.75 vs 3.21±0.64,P=0.000;43.57±6.54 vs 29.55±6.88,P=0.000);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增加[(608.66±140.66)pmol/L vs (541.53±121.02)pmol/L,P=0.006];再次手术率增高(37.50%vs 2.03%,P=0.000);病死率增高(9.38%vs 0,P=0.003)。miR-133和miR-208相对表达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较NT-proBNP高,其中miR-208相对表达量最好,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79~0.969,P=0.000)。结论 miR-133和miR-208对判定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miR-208。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索分析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抗非白假丝酵母的作用,拓宽其应用范围。方法将近平滑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选为待试菌株,测定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黄芩苷及伊曲康唑对待试菌株的抑菌圈直径。结果除伊曲康唑对部分待试菌株耐药外,3种药物对待试菌株存在一定的抗菌作用。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对近平滑假丝酵母标准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克柔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44±5.27)mm、28.00(25.00,30.00)mm、18.00(15.00,24.00)mm,大于黄芩苷;对光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为25.00(20.00,28.00)mm,大于伊曲康唑(P<0.05)。其对光滑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56±4.64)mm、25.00(20.00,28.00)mm,小于黄芩苷;对克柔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89±3.33)mm、18.00(15.00,24.00)mm,小于伊曲康唑(P<0.05)。结论 8-(N,N-二甲基-胺甲基)-黄芩苷对近平滑假丝酵母标准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克柔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优于黄芩苷,对光滑假丝酵母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优于伊曲康唑;其对光滑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弱于黄芩苷,对克柔假丝酵母的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的抗菌作用弱于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PCI患者凝血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PCI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入院后,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指标PT、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相关血清指标HO-1、GF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GF-β1、IGF-1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PCI患者凝血功能及相关血清指标,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8个厂家74批次丹参片中6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以乙腈(A)-1 mL·L~(-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4 min,6%B→23%B;14~20 min,23%B→39%B);柱温:25℃;样品管理器温度:4℃;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进样量分别在0.203 1~8.125 0,0.020 8~0.832 0,0.087 9~3.516 0,0.085 3~3.412 0,0.125 8~5.034 0和0.125 4~5.015 0μ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99.6%,99.5%,98.7%,99.3%和98.9%,RSD值分别为0.49%,0.79%,0.48%,0.92%,0.40%和0.8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丹参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继发性附件扭转的CT特征及其诊断效能,构建继发性附件扭转的评分系统。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伴有附件肿物的继发性附件扭转患者37例,以及伴有腹痛、附件肿物的对照组患者34例,分析继发性附件扭转的CT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构建继发性附件扭转的综合评分系统(AT-C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继发性附件扭转以下CT特征发生率较高,包括肿物壁偏心性增厚(X^2=4.41,P<0.05)、附件出血(X^2=12.68,P<0.001)、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X^2=13.62,P<0.001)、旋涡征(X^2=10.71,P<0.05)、附件周围脂肪模糊/腹水(X^2=5.82,P<0.05)。其中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敏感度及诊断价值最高,为81.1%(ROC曲线下面积0.71),旋涡征特异度最高,为91.2%。ATCI诊断效能优于任意单一CT特征(ROC曲线下面积0.83),评分0~2分继发性附件扭转可能性小,3~4分怀疑继发性附件扭转,评分>4分,则高度怀疑继发性附件扭转且特异度为100%。结论继发性附件扭转具有典型的CT特征,包括肿物壁偏心性增厚、附件出血、肿物-子宫之间团块状结构、旋涡征、肿物周围脂肪模糊/腹水。AT-CI是综合了继发性附件扭转全部CT特征的实用评分系统,提高了继发性附件扭转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妊娠期合并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0例妊娠期合并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高位切开挂线术。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肛门括约肌功能进行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创面愈合时间等情况,随访观察患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痊愈率为94.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相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16.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合并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疗效肯定,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