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8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正>正气是"人体机能的总称,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1]。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不施救助,如何能不相移易者?""不  相似文献   
332.
论述吴鞠通湿温之辨证与论治:用三焦辨证,阐述病理机制,结合时令为辨证依据。在湿温治疗中,主要注意力在气化方面,以三仁汤为诸方代表,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相似文献   
333.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334.
以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 论述DN的辨治思路, 认为本病病机可归于邪犯三焦, 使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 虚实错杂, 其病变符合三焦传变规律, 该病的治疗重在疏利三焦, 分期论治, 具体可采用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活血祛瘀等多种治法以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335.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疟疾被纳入温病范畴论述。温病学中对疟疾名称、病位等的认识均有继承与发展。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辨治疟疾。本研究基于《温病条辨》一书,从"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审机辨治,尤重病位""方证相应,随证更方"三方面概括论述,结合吴氏针对三焦不同证侯所施具体方药,详述吴鞠通治疗疟疾的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将中医临床思维与西医学互参,中西合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36.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337.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记载了丰富的除湿药物的运用经验,本研究对其中薏苡仁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后发现薏苡仁归脾、胃、肺、肝、膀胱经,具有宣肺利湿,缓急止痛,健脾和胃,蠲饮安神,散结消痈的功效,主治病证包括挛痹痿废、喘促、小便不利、便溏、呕恶、不寐等。小剂量可用于调理慢性脾胃病,重用60~120 g可和胃安眠、散结消痈。本文从归经、主治病证、剂量、配伍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揭示了《温病条辨》薏苡仁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吴鞠通治疗小儿痘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吴鞠通医案》小儿痘证相关条文处方进行数据录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收集到处方214首、中药130味、总使用频次2307次。其中使用频次>40次的药物共有15味,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队,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8个聚类药物组合。结论 吴鞠通治疗小儿痘证注重辨证,灵活应用凉泻或温补之法,重点在于解毒,需彻底清除痘毒。  相似文献   
339.
[目的] 基于“湿火”理论探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湿火”理论内涵为着手点,基于古今文献,分析论证“湿火”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理过程的关系,总结出从“湿火”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原则,并附上一则医案予以佐证。 [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在中医学属于消渴合并胸痹的范畴,“湿火”是其重要病机,中医学以“火热”并谈,然“湿火”“湿热”两异,“湿火”为湿热伤阴,因此应益气养阴以清“湿火”,进而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目前临床上鲜有基于“湿火”理论指导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疗的报道。所列举医案即为“湿火”所致,以益气养阴为治法,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从“湿火”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并予以临证加减,疗效颇佳,可为医者提供新颖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40.
《世界中医药》2020,(7):1037-1037
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针对韩国记者提出的“新冠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是否由于非典时期有何变化”这一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作了解答。刘清泉表示,中医药治疗传染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科学规律。针对传染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3种治疗方法,比如清热、化湿和解毒。因为各种传染病的病因不同,这3种治法各有所偏重。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在几千年历史上产生了非常著名的经典名方,比如说东汉名医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苇茎方以及明朝温病大家吴又可的达原饮还有清朝名医吴鞠通的银翘散、正气散等等,早期使用这样的药能够起到去邪扶正,保护人体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