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8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537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99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88篇
口腔科学   160篇
临床医学   1126篇
内科学   852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3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877篇
综合类   2726篇
预防医学   426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2591篇
  1篇
中国医学   960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563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545篇
  2006年   615篇
  2005年   645篇
  2004年   673篇
  2003年   648篇
  2002年   599篇
  2001年   548篇
  2000年   444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18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细菌内毒素是中耳炎时造成中耳及内耳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耳炎时内毒素如何影响内耳的功能及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案是目前许多学关心的问题。本阐述了内毒素引起的中耳及内耳病变及其损伤机制,并从临床和实验的角度评价了地塞米松在中耳炎时对中耳及内耳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众多因素参与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屏障破坏的发生、发展,随之而来的菌群移位及内毒素血症又加重了肠屏障破坏,导致严重不良预后。本文综合了肠屏障受损的可能原因,同时针对发病原因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3.
本文参照中国药典2000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基本原理及检测方法,探讨了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内毒素受体表达上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伴肝纤维化模型形成过程中,肝脏内毒素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探讨NASH的发病机制。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以高脂饮食喂养,分批于实验 8,12、16、24周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D14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4型toll 样受体(TLR4)mRNA表达,RT-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肝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 a) 表达。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对照。结果实验8周大鼠单纯性脂肪肝阶段肝脏CD14和TLR4的表达就较正常对照上调(25.9±11.9对12.4 5.7、1.75±0.81对O.98±0.33,P<0.01和P<0.05),12周随着脂肪性肝炎的出现进行性增高(61.8±21.9和1.88±0.72,P值均<0.05),于16周达高峰(71.5±21.3 对5.64±0.87,P值均<0.01),24周略有回落(67.7±16.6和4.98±0.72,P值均<0.01)。肝脏和血清 TNF a表达也从8周开始上调,此后一直维持高水平表达。结论大鼠NASH形成过程中,肝脏内毒素受体CD14和TLR4表达逐渐上调。这可能是NASH大鼠内毒素肝损伤敏感性增强的原因之一,在NASH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时肾脏自分泌内皮素 (ET)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结扎胆总管(BDL)制备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 ,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鼠仅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 5、1 0及 1 5d ,两组各取 1 0只大鼠检测其肾脏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 (CPAH)、菊粉清除率 (CIN)和钠排泄分数 (FENa+) ,并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 (EX)水平 ,放射免疫法测定肾动、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 1含量。结果 ①实验组术后 5d仅FENa+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术后 1 0d起 ,CPAH、CIN及FENa+呈进行性下降 ,术后 1 5dFENa+已较对照组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②实验组术后血浆EX水平呈进行性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③实验组术后肾动脉血浆ET 1水平呈持续性降低 ,而肾静脉血浆及肾组织中ET 1含量呈持续性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④血浆EX水平与肾组织ET 1含量呈正相关 (r =0 .762 4 ,P<0 .0 1 ) ,肾组织ET 1含量与CPAH和CIN呈负相关 (r=- 0 .883 2 ,P<0 .0 1 ;r =- 0 .945 2 ,P<0 .0 1 )、与FENa+呈正相关 (r=0 .873 4 ,P<0 .0 1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及其诱导的肾内ET分泌增加在阻塞性黄疸所致大鼠肾损害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48.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成分,它主要是在细菌自溶或人工裂解后分泌到体外,它可使机体出现许多病理情况,它又发挥着诸多对机体有益的生物学活性。内毒素的检测方法有凝胶法、浊度法、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流式细胞技术,其在肝胆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热待查等的诊断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从中枢发热介质的角度探讨野黄芩甙的解热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野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家兔下丘脑和脑脊液中环磷腺甙(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ET后80min,野黄芩甙 ET组家兔的体温明显低于ET组(P<0.01),表明野黄芩甙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和脑存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至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野黄芩甙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的。  相似文献   
50.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Ceftriaxoneforinjection)为长效、广谱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它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高效的抗菌活性。目前无任何一种抗生素在对奇异变性杆菌的杀菌活性方面 ,可以和头孢曲松钠相比。 2 0 0 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方法为凝胶法 ,此法为限量检查法 ,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的内毒素含量 ,而定量法则可提供更灵敏而准确的内毒素检测方法。本文采用定量法 (动态比浊法 )来测定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的细菌内毒素含量。1 材料与仪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Lot.No .0 0 1 2 2 70 ,规格5 0ml/Amp湛江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