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3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5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17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46篇
预防医学   7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49篇
  3篇
中国医学   453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81.
611张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度门诊处方8736张,对舍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逐一审查,并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审查抗菌药物处方3993张,其中不合理处方611张(15.30%),主要在给药方案、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问题。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问题,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减少细菌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82.
目的依据WHO“癌症三阶梯止痛疗法”指导原则,调查本院门诊对癌症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方法以DDD和DUI值为指标,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门疹1 529张麻醉处方其中癌症患者所用1 160张麻醉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替啶注射液DUI值为1.59,盐酸吗啡缓释片为1.23,磷酸可待因片为0.91。结论本院癌症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哌替啶的使用频率过高,与“癌症三阶梯止痛疗法”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中急性中风病病因、证型分布、病机特点和中医小复方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治疗组(15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小复方辨证治疗,连续观察14~21天。观察证型分布与时间的关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 I)评分。结果:中风病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相关疾病,肝阳暴亢是前三天的主要证型,以后逐渐减少,风痰瘀阻前三天略少于肝阳暴亢型,以后逐渐增多。肝阳暴亢、风痰瘀阻和痰热腑实三型在前21天占所有证型的95%左右。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降低,B I评分升高。治疗后组间相比,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和提高B I评分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证型,肝阳暴亢、风痰瘀阻和痰热腑实三型占有主导地位。从证型推出,肝阳暴亢化风可能是中风病“风、火、痰、瘀”级链反应的始动因子。以平肝泻火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通腑化痰为治法的小复方,能降低中医症状评分和NIHSS评分,提高B I评分,为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证据。  相似文献   
84.
金顺姬  段链  黄梅  杨静玉  于海  赵余庆  吴春福 《中草药》2003,34(12):1114-1117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和抗坏血酸对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Ⅰ和Ⅵ致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研究白藜芦醇和抗坏血酸对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Ⅰ和Ⅵ致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白藜芦醇(50,100,200 mg/kg×3 d)和抗坏血酸(50,100,200 mg/kg×3 d)对方剂Ⅰ和Ⅵ(临床等效量×3 d)所致的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DNA损伤呈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白藜芦醇和抗坏血酸能够保护预防非典型肺炎方剂J和Ⅵ对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相似文献   
85.
86.
87.
The phenomenon of adherence, also known as compliance, is the vital link that allows effective medications to have the desired clinical effect when self-administered. It is often assumed that the population is generally adherent, but more than 50% of people with chronic illness do not take their medication as prescribed. We highlight how the terminology and language of non-adherence act to conceptualize adherence as a patient problem in a manner that is inadvertently judgmental, narrowly focused and clinically unhelpful. In contrast, knowledge of the dynamic nature of adherence promotes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dherence as the common problem that it is, wher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mproving it lies primarily with the health professional. The example of asthma is used to highlight how individually focused clinical strategies can fit within a population perspective that, in its entirety,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a framework of adherence-promot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系列方 (活血汤、活血益气汤、活血养阴汤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缺血 6 0 min,再灌注 3d。观察药物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病理损伤的影响 ,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变化和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 ,免疫印迹分析 NMDA受体亚单位蛋白 NR1和内皮型 NOS(e NOS)的表达。结果 :活血化瘀系列方及尼莫地平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减小梗死体积和脑水肿面积 ,减少神经元损伤 (P<0 .0 5 ) ,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活血化瘀系列方和尼莫地平不同程度降低脑组织内 NOS活性和 MDA含量 ,抑制NR1表达 ,增加 SOD的活性 ,但对 e NOS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活血化瘀系列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内 NOS活性 ,降低 NR1的表达 ,减少 MDA含量和增加 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0.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疗效, 以期进一步阐明复方作用机理与证的病理机制。方法: 123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原方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配伍组、安慰剂组四组进行干预治疗。结果: (1) 四组心绞痛疗效经秩和检验依次为血府逐瘀组, 精制血府逐瘀组, 药对组, 安慰剂组(P < 0. 01);(2)四组血瘀气滞证证候疗效经秩和检验依次为血府逐瘀组, 精制血府逐瘀组, 药对组, 安慰剂组(P < 0. 01); (3)四组治疗后血脂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4)炎症指标: 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治疗后IL - 6均降低, 安慰剂组治疗后IL- 6升高, 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四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结论:(1)理法拆方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原方病证疗效, 随着复方配伍的改变, 复方功能靶向出现差异; (2)临床拆方研究对于明晰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 研究#证?病理机制, 观察证% 方、方% 证的相互关系以及进一步加强中药复方的针对性, 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有着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