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6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93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89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444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26篇
  2篇
中国医学   858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01.
目的:优选丹参药材提取方法,为其指纹图谱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18柱,乙腈-0.35%冰醋酸溶液梯度程序洗脱,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并结合图谱,综合考察甲醇-50%甲醇、95%乙醇-水两套溶剂系统提取丹参药材的效果。结果:以甲醇超声提取1次,40min,再用50%甲醇超声提取1次,40min,提取方法简便,分离度良好。结论:此方法可作为丹参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B(salvianolicacidB,SA-B)盐对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致大鼠门静脉压力升高的抑制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ET-1组、ET-1 SA-B组、ET-1 ETAR阻断剂(BQ-123)组和ET-1 ETBR阻断剂(BQ-788)组。ET-1 SA-B组大鼠给予SA-B溶液灌胃,其余3组大鼠给予饮用水灌胃,共5d;ET-1 ETAR阻断剂和ET-1 ETBR阻断剂两组于实验前30min从大鼠股静脉分别注入BQ-123和BQ-788,然后各组大鼠经股静脉以3μg/kg剂量注射ET-1溶液,观察大鼠门静脉压力、颈动脉压力和心率的变化。结果:注入ET-1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升高,以ET-1组升高幅度最大,预先灌服SA-B溶液或提前注入了ETR阻断剂的大鼠门静脉压力虽然也升高,但升高幅度较ET-1组显著降低。结论:SA-B在体内能够明显抑制ET-1所致的门静脉压力升高,有类似ETR阻断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硝酸甘油与丹参对心脏病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20例心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的心脏病患者,用Swan-Ganz导管,对比测定了舌下含硝酸甘油0.3mg和静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4ml之后,其即刻及15、30、45min的肺毛细血管嵌楔压(PCW)、肺动脉平均压(MPAP)、心脏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体表平均动脉压(SMP)及心率(HR)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发现两种药物都有扩张血管、降低左室充盈压和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但作用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不同,特别是CO、CI的增加,丹参明显优于硝酸甘油,作用较持久,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04.
本课题研究了复方丹参液对3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治疗前30例患者的LPO和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5),GSH-px、CA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丹参组4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而常规治疗组未能恢复正常;丹参组GSH-px和CAT的增加及LPO的降低明显大于常规组。说明丹参能明显降低慢性肺心病患者增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失衡的抗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105.
报道了安徽产20种(含3变型)鼠尾草属植物和它们的分布,并制定了这些植物分种检索表。此外,还对开发利用本属植物资源及其所属植物丹参目前质量低劣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Th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tanshinon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was tested on rat liver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DGAT). Cryptotanshinone (1) and 15,16-dihydrotanshinone I (3) exhibited potent DGAT inhibitory activities dose-dependently with IC50 values of 10.5 microg/ml and 11.1 microg/ml. However, tanshinone IIA (2) and tanshinone I (4) showed very weak inhibition (IC50 value: > 250 microg/ml). A dihydrofuran moiety was seem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tronger inhibitory activity.  相似文献   
107.
石见穿酸性多糖SC4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从石见穿(Salvia chinensis)中得到的酸性多糖SC4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化学和光谱方法分析了SC4的结构特征,并观察了SC4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增强PC12细胞对抗H_2O_2造成的损伤的作用.结果:SC4的分子量为4.5×10~5,由Rha,Xyl,Ser,Gal和GalA组成,摩尔比为1.0:7.0:5.3:1.2:4.2.甲基化和~(13) C NMR进一步确定了SC4中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SC4能显著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加小鼠脾重,增强PC12细胞对抗H_2O_2造成的氧化损伤的能力.结论:SC4为一多分枝的酸性多糖,其免疫活性的靶细胞为B淋巴细胞,并显著增强PC12细胞对抗H_2O_2造成的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8.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继文  付春梅 《医学综述》2006,12(23):1467-1469
丹参是一种中药制剂,近年来对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及广度上都有所进展。丹参的药理作用极其广泛,包括心肌保护、扩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改善微循环、调节组织修复和再生、抗菌消炎等作用,近来对其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又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因此丹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我国7个省的药用植物丹参及云南省的黄花鼠尾和雪山鼠尾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方法:取根尖用冰水混合物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1 mol·L-1盐酸解离,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后,制片观察。结果:丹参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16;黄花鼠尾为2n=2x=16;雪山鼠尾为2n=4x=32,染色体基数x=8。同时还发现山东省和四川省的丹参体细胞内存在四倍体细胞型。结论:丹参、黄花鼠尾及雪山鼠尾的染色体基数为8,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6,16和32。染色体属于微小型及小型染色体,很难用于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10.
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晏琼  胡宗定  吴建勇 《中草药》2006,37(2):262-265
目的比较几种生物诱导子〔酵母提取物(yeast ex tract)、寡半乳糖醛酸(o ligoga lacturon ides)、真菌诱导子(funga l e lic itor)〕和非生物诱导子(A g 、Co2 和α-氨基异丁酸)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丹参酮。结果生物诱导子一般都能有效地提高丹参酮的产量,不同诱导子的诱导效果之间存在差别。最高的丹参酮产量由100μg/mL的真菌诱导子获得,是对照组产量(0.42 m g/g)的4.7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酮的诱导能力相对生物诱导子较差,其中50μm o l/L Co2 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产量(1.75 m g/g),是对照组产量的4.1倍。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表现出了一定的诱导选择性。所有的生物诱导子都显著提高了隐丹参酮的量而所有的非生物诱导子都选择性地提高了丹参酮Ⅰ的量。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添加的诱导子都没有对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丹参毛状根培养中添加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都可以选择性地提高丹参酮的积累,并且不影响毛状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