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62篇
  免费   614篇
  国内免费   312篇
耳鼻咽喉   139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685篇
口腔科学   1797篇
临床医学   1540篇
内科学   2031篇
皮肤病学   131篇
神经病学   1311篇
特种医学   875篇
外科学   799篇
综合类   1733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381篇
眼科学   71篇
药学   664篇
  7篇
中国医学   304篇
肿瘤学   74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350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893篇
  2013年   772篇
  2012年   758篇
  2011年   819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608篇
  2008年   639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30篇
  1976年   26篇
  1975年   27篇
  197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60例脑梗死患,均经头颅CT证实,年龄在48~72岁之间,采用SONELINE Versa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增厚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有22例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占37%;全部22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病例中有19例同侧有脑梗死,占86%。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Bcl 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周龄雄性SHR各 12只分别为厄贝沙坦组 (30mg·kg- 1·d- 1 )和非厄贝沙坦组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大鼠 12只为正常对照组 ;颈总动脉切片采用HE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 (PSR)染色、免疫组化法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I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胶原面积百分比、Bcl 2和Bax蛋白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率(APOI)。结果 非厄贝沙坦组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高 2 5 0 .11%± 15 .6 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下降了 4 3.2 4 %± 8.6 2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SBP高 2 0 1.6 7%± 16 .7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仅仅下降了 17.70 %± 6 .4 5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率APO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经药物治疗后下降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MCBcl 2阳性率较非厄贝沙坦组明显减少 ;非厄贝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SMCBax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3组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组21例,单支病变组18例,多支病变组29例。结果冠心病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1),且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单支、多支病变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4.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滕乐群  沈晨阳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128-1133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患者远期认知功能下降,而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
置入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术式,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执行能力等特定领域的
认知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中栓子的形成,术后脑血流灌注提高,以及神经代谢
水平等改变可能在机制上解释颈动脉重建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此外,围术期炎症反应,血脂水平,
以及基因易感性等都是术后远期认知功能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以上因素对于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
的生活质量、治疗术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6.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护理干预的疗效及护理。方法:5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21),干预组(n=33),对照组给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与认知、心理、行为干预。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静脉输液通畅,高压灌注线管理良好,恐惧,意识体征变化,尿潴留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实行护理干预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8.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的DSA和MR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DSA、MR血管成像 (MR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途径评价的意义。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 74例 ,DSA和MRA上脑血管正常表现者各 6 0例为对照组 ,分析其DSA和MRA表现。结果  74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病变同侧后交通动脉在DSA上的出现率 ,疾病组低于对照组 (P =0 0 2 5 ) ;在时间飞跃 (TOF)法MRA上的出现率 ,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0 )。后交通动脉DSA、MRA测量值均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0 0 )。眼动脉直径DSA测量值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0 3)。疾病组后交通动脉出现率在DSA上高于MRA (P <0 0 5 )。结论 DSA对本病侧支途径评价有重要意义 ,为术前必要检查。MRA安全 ,可从形态和功能上评价侧支循环 ,可做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2018年5-6月由孝感市中心医院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孝感市城乡各1个社区居民
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筛选卒中高危人群纳入研究。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卒中高危人群分为非斑块组和斑块组(颈动脉)。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并根据年龄(60岁)、BM(I 24 kg/m2)、是
否有高血压对研究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研究不同特征的卒中高危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
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卒中高危人群629例,男性338例(53.74%),平均54.85±8.97岁,糖化血红蛋白平
均浓度为4.70%±1.02%。其中斑块组患者215例(34.18%),非斑块组患者414例(65.82%)。与非斑
块组患者相比,斑块组患者男性、卒中、TIA、高血压、超重患者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MI、血压、空
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水平更高(均P<0.01)。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糖化血红蛋白是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每升高1%,OR 1.16,95%CI 1.01~1.31,P =0.018)。分层分析显
示,年龄≥60岁(OR 1.48,95%CI 1.09~2.01,P =0.016)、BMI≥24 kg/m2(OR 1.97,95%CI 1.07~3.64,
P =0.030)、高血压人群(OR 1.31,95%CI 1.06~1.62,P =0.013)中糖化血红蛋白均是颈动脉斑块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年龄≥6 0岁、
BMI≥24 kg/m2和高血压人群中。  相似文献   
70.
近几年来,由于基础实验研究的迅速发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作者就ACS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基础、不稳定斑块的治疗对策、ACS的危险分层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