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5篇
  免费   881篇
  国内免费   196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72篇
妇产科学   150篇
基础医学   522篇
口腔科学   73篇
临床医学   918篇
内科学   835篇
皮肤病学   101篇
神经病学   666篇
特种医学   146篇
外科学   397篇
综合类   115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161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3401篇
  6篇
中国医学   390篇
肿瘤学   41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544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454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937篇
  2013年   915篇
  2012年   776篇
  2011年   794篇
  2010年   605篇
  2009年   444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我院3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秀萍 《中国药房》2009,(35):2773-2775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9月收集的33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127个,发生频率排在前3位的是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及心血管药;静脉与口服途径给药比例相当,各为148、140例;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208例(62.65%);因重复用药导致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的例数较多,有54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与报告,定期分析报告数据,为临床及时提供药品安全信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92.
我院2007年3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ADR监测中心2007年收集到的有效报告314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4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3类178种,共338例/次。主要为抗感染药(38种,128例/次)和中药制剂(20种,51例/次)。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134例/次),消化道损害居第2位(56例/次)。转归较好,仅1例死亡。结论: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可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吕子涛  李连茂  崔恩臣 《中国药房》2009,(32):2535-253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上报的20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0类64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居首位,有137例(65.6%),其次是中药制剂,有41例(19.6%);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有186例(占89.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28例(占55.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和三磷酸肌苷焦磷酸酶(ITPA)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所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Ng定155例肾移植受者红细胞TPMT和ITPA活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的PCR(AS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TPMT*2、*3A、*3B和*3C四种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PCR-RFLP的方法分别检测ITPA 94C〉A和IVS2+21A〉C两种基因型,分析TPMT和ITPA活性和基因多态性与AZA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155例肾移植受者中,120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将其作为对照组,平均TPMT活性为(37.26±11.60)U,平均ITPA活性为(97.9±34.7)U。另外35例患者由于发生了不良反应而停用AZA或减少了AZA的剂量。其中12例患者产生了血液毒性,平均TPMT活性为(22.92±10.67)U,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仅2例患者为TPMT*3C突变基因杂合子,AZA所致的血液毒性主要与患者红细胞TPMT活性低下有关。18例患者产生了肝脏毒性,其TPMT和ITPA活性离散度较大,其均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仅发现2例TPMT*3C和4例ITPA94C〉A突变基因杂合子,TPMT和ITPA活性和基因多态性与AZA所致的肝脏毒性无明显相关性。5例患者产生了胃肠紊乱症状(包括1例患者同时产生了肝脏毒性),其中有2例患者ITPA活性缺乏,为ITPA94C〉A突变基因纯合子,另外3例患者ITPA活性较低,为ITPA94C〉A突变基因杂合子。剩余1例患者出现了流感样症状,ITPA活性缺乏,为ITPA94C〉A突变基因纯合子。ITPA活性缺乏或ITPA94C〉A基因突变纯合子患者极易发生AZA所致胃肠紊乱症状和流感样症状的不良反应。结论一在服用AZA之前,对患者TPMT活性进行测定,有利于避免AZA所致血液毒性的发生。而对患者进行ITPA活性和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利于避免AZA所致的胃肠紊乱和流感样症状的产生,使AZA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995.
摘要:目的评估实施HIV母婴阻断措施婴儿群对预防接种的耐受性。方法为HIV感染孕妇提供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将其婴儿设为观察组,母亲mV阴性婴儿为对照组,对2组婴儿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1V感染孕妇经孕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后母婴阻断效果明显,其婴儿感染率远低于未治疗者。观察组98名、对照组100名婴儿共接种17种疫苗2428人次。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AEFI分别为2.9%和2.1%(P〉0.05),其中一般反应分别占75.6%、78.11%,异常反应分别占4.4%和0,偶合症分别占20.0%、21.9%。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局部反应以接种部位无菌性脓肿为主,2组婴儿均无严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也没有因接种卡介苗引起的播散性卡介苗病例发生。结论HIV阳性孕妇经综合性HIV母婴阻断措施后其所娩婴儿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6.
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勇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19-121
结合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现状,阐述了药品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表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贯穿于药品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为加强中国药品风险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丙硫氧嘧啶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使用丙硫氧嘧啶提供参考。方法:以"propylthiouracil and sideeffects"和"丙硫氧嘧啶"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和CNKI,将所查阅文献分析统计。结果:丙硫氧嘧啶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有上升趋势,除之前被大家所熟知的血液系统和肝脏损害外,又有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小血管炎被报道。但早期发现及时停药,根据患者病情给与相应治疗,患者转归较好。结论:提高大家对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助于该药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8年6月上报的272例ADR报告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2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147例,占54.04%,中药注射剂73例,占26.84%。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及皮肤损害最多。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监测,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减少几种注射药物合并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41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134例,占32.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78例,占6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67例,占40.2%),其次是中药制剂(69例,占1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43例,占34.5%),其次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7~2008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可致免疫、心血管、消化、血液、泌尿、神经等系统不良反应,尤以变态反应为主,在变态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较为多见。结论:临床人员应了解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特点,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