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51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鼻内镜患者术后应用膨胀止血海绵浸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进行鼻腔填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在本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拟行鼻内镜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分别采用膨胀止血海绵浸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双氯芬酸钠肌注和膨胀止血海绵浸生理盐水+双氯芬酸钠肌注进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T1)、4h(T2)、6h(T3)、12h(T4)、24h(T5)不同时间段内的疼痛的变化,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术后T1、T2、T3、T4、T5时间段内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80±0.46)、(2.45±0.48)、(1.85±0.60)、(1.24±0.38)、(0.82±0.3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6±0.47)、(2.69±0.40)、(2.52±0.45)、(1.55±0.47)、(1.12±0.52)(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为36.00%,两组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对鼻内镜手术患者采用膨胀止血海绵浸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进行鼻腔填塞的镇痛效果优越,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2.
经口气管插管是麻醉医师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常规应用于各类全麻手术.文献资料显示,15%-60%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拔除导管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咽部疼痛、声音嘶哑、呛咳、咳痰等咽喉部不适症状,影响了手术患者的舒适度[1].我院常规采用导管套囊周围涂抹石蜡油等方法,以减轻患者术后咽喉部不适,但临床效果差强人意.达克罗宁胶浆不仅能润滑咽喉部,而且具有表面麻醉作用,能减轻咽喉部的不良应激[1-2].本研究分别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适量达克罗宁胶浆和石蜡油,观察患者围拔管期咽喉部不适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探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局部涂抹在患儿包皮环扎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包皮环扎术的患儿60例,包皮过长13例,包茎47例,年龄4~12岁,体重14~38 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达克罗宁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入室前30 min在家长配合下,将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均匀涂抹于包皮过长患儿的阴茎前2/3皮肤、龟头及冠状沟;对包茎患儿,先均匀涂抹阴茎前2/3皮肤,然后用18号直式留置针的外套管插入冠状沟附近,接注射器注入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并反复挤捏龟头及冠状沟数次,达克罗宁胶浆总用量0.2~0.3 ml/kg。C组于相同时点采用相同方法涂抹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儿入室后都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观察并记录术中体动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暴露冠状沟时(T_2)、扎线时(T_3)、剪除多余包皮时(T_4)的HR和MAP;记录丙泊酚和氯胺酮用量;记录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T_3—T_4时D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丙泊酚和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局部涂抹表面麻醉可有效降低全麻下包皮环扎术中患儿体动反应发生率,减轻循环波动,节减全麻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利多卡因、咪达唑仑、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拟行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60例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联合咪达唑仑、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加用达克罗宁胶浆含服。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及氧饱和度在术前、进声门及术中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麻醉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4例因麻醉效果差而改用全麻完成检查,最终观察组79例、对照组76例获得完整数据。两组患者在进声门时及术中血压、心率、呼吸均有所增高,氧饱和度在进声门时短暂下降,术中恢复至术前水平,观察组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的波动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麻醉效果优良率及术后麻醉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利多卡因、咪达唑仑、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术前局部麻醉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肺部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1 g/5 mL雾化吸入,试验组给予盐酸达克罗宁胶浆0.1 g/10 mL口含.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总用量、患者满意率,以及...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建立复方玉红栓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白芷、松香和苦参3种中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法同时测定磺胺嘧啶和盐酸达克罗宁含量,以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3)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于280 nm波长处检测磺胺嘧啶和盐酸达克罗宁.结果 所建立的3种药材T...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达克罗宁胶浆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苏醒期的躁动, 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择期行全麻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达克罗宁组(Ⅱ组)、右美托咪定组(Ⅲ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达克罗宁组(Ⅳ组), 各20例, 患者均不用术前药。Ⅲ、Ⅳ组在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1·h-1负荷剂量静脉泵注, 15min后以 0.2~0.3 μg ·kg-1·h-1的剂量持续泵入,Ⅱ、Ⅳ组达克罗宁胶浆于插管前均匀涂抹气管导管头端至15 cm处, Ⅰ、Ⅱ组泵入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 分别于术毕时(T1)、气管导管拔管时(T2)、气管导管拔除后5 min(T3)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 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Ⅰ组和Ⅱ组患者T2、T3时MAP均明显高于T1, HR均明显快于T1(P<0.01);Ⅲ组和Ⅳ组患者T1~T3时MAP均低于Ⅰ组(P<0.05~P<0.01), HR均明显慢于Ⅰ组(P<0.01)。4组苏醒期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无明显不同(P>0.05)。Ⅳ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Ⅰ、Ⅱ、Ⅲ组(P<0.01);Ⅱ、Ⅲ和Ⅳ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 Ⅲ组和Ⅳ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插管前输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0.6μg·kg-1·h-1, 15min后以 0.2~0.3μg ·kg-1·h-1的剂量持续泵入, 联合达克罗宁胶浆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苏醒期躁动, 并能降低患者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且不延长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制备复方盐酸达克罗宁乳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探讨其应用规律。方法以盐酸达克罗宁、醋酸曲安奈德和薄荷脑等为主药,建立复方盐酸达克罗宁乳膏的处方和配制方法;调查在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应用复方盐酸达克罗宁乳膏治疗瘙痒性皮肤病593例的临床病例及疗效,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验证总有效率为90.54%,痒感缓解率为97.84%。结论本品临床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朱文君  刘圣  夏宏  李清玉 《安徽医药》2012,(9):1244-1246
目的优化复方达克罗宁软膏处方,考察软膏质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法,选择乳化剂;采用反射线直角单纯形法,考察软膏伸展性及稳定性,优化乳化剂和软膏基质十六醇的用量。结果选择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硬脂酸且用量为6.0%,十六醇用量为6.0%,软膏稳定,伸展性符合半流体软膏特性。结论该软膏处方合理,质量稳定。反射线直角单纯形法和单因素分析法,方法简单、实用,适合软膏剂处方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