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32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6篇
  6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是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所省级医院为技术依托和核心基地的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医联体,是提升基层医生综合能力的有益尝试。中医基层医生是中医医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体现中医医联体医疗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文章旨在针对传统基层医生综合能力培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中医医联体优势提出解决办法。推广适用于基层中医院的艾滋病治疗经验,重点培养基层中医医生的接诊、救治能力。另外,通过实现中医医联体科研平台共享,逐步提升中医医联体基层单位科研能力,加强基层医生科研意识及能力等。通过这些环节,使中医医联体平台下基层医生综合能力在短期、长期培训过程中得到提升,更好地在基层治疗艾滋病的工作中发挥中医优势。  相似文献   
102.
摘 要:分析肿瘤防治专科医联体的需求及模式,为促进肿瘤防治医联体建设提供依据及建议。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分享医联体成功模式,以尽快建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以肿瘤防治为基础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医联体模式高效合理、优质便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了解我国1997—2017年双向转诊的发展历程、实施现状及效果,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我国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1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双向转诊+现状”“双向转诊+效果”及“双向转诊+问题”等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百度学术及谷歌学术等主要中文数据库,以及国家及各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获取1997—2017年发表的关于双向转诊现状、效果及问题的中文文献。结果 共纳入232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文献显示,我国双向转诊发展势头良好,转诊人次逐年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稳步提升,但双向转诊质量存在较大问题,其中,向上转诊人次数远超向下转诊,缺乏转诊标准及配套的医保政策、激励和监管制度不完善、基层医疗人员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结论 我国双向转诊制度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从统筹全局出发,着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基层人员合理使用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医疗队伍能力,扭转各医疗机构间不同利益驱动。  相似文献   
104.
柯渠青  杜庆锋  张鹏  李钊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798-3804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我国2007—2016年医联体领域的文献,以期了解我国医联体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于2017-11-05至2018-05-10,以中国知网(CNKI,2007-01-01至2016-12-31)、维普网(2007-01-01至2016-12-31)、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7-01-01至2016-12-31)作为数据来源,系统检索2007—2016年我国医联体研究相关的文献。采用网络分析集成软件Ucinet 6.0和二维数据分析软件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共词网络图,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制作聚类树状图。结果 共纳入2007—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685篇。共包含核心作者69位,发文量2篇者50位(发表100篇),发文量≥3篇者19位(发表73篇)。我国医联体研究领域核心区期刊共有11种。词频≥7次的高频关键词37个,词频>44次的关键词6个,分别为“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医疗集团”“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公立医院”。“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和“双向转诊”共现次数较高,分别为44、32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医联体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医联体构建与分级诊疗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改革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资源的研究以及医联体与公立医院管理的研究。结论 我国2007—2016年医联体研究领域文献发文量逐步增长,目前处于学科大发展阶段,该领域暂未形成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医联体构建与分级诊疗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改革的研究、医联体与医疗资源的研究以及医联体与公立医院管理的研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医联体内知识共享的范畴,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 于2016-07-26至2016-08-22在“周康航新”医联体内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全科医生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周浦医院)管理人员、专科医生共39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主要内容为在临床、科研及其他方面需要上/下级医疗机构提供的支持、可以向上/下级医疗机构提供的支持。对访谈结果进行提炼和汇总,得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导向、周浦医院需求导向的医联体内知识共享范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导向的医联体内知识共享范畴设计成问卷,于2016-11-15至2016-12-06选取9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对各项内容的重要性评分。结果 访谈结果显示:周浦医院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临床、科研方面以及在协助培养青年医生、专业发展指导方面的需求,但在临床检验中心建立、行政和卫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未予回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不能完全满足周浦医院的需求。最终形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导向的医联体内知识共享范畴包括临床支持(92类疾病规范诊治/相关知识、医患沟通4项、辅助资源11项)、科研支持(10项)、其他支持(5项)3个部分,重要性评分分别为4.16~4.96、4.58~4.62、4.66~4.76分。根据重要性评分,排在前6位的病种分别为高血压(4.96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4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94分)、糖尿病(4.94分)、脑梗死/脑栓塞(4.94分)、脑卒中(4.94分),排在第1位的医患沟通技巧为急性病或危急情况下沟通处理指导(4.91分),排在第1位的辅助资源为辅助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检查前准备工作及辅助检查指导(4.89分);排在第1位的科研支持为论文撰写指导或专项培训(4.62分);排在第1位的其他支持为协助培养青年医生(4.76分)。结论 目前医联体内知识共享需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为主,且以社区常见慢性病的规范诊疗为重。建议从社区常见慢性病的联合管理方案入手,以知识共享为契机,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技能。  相似文献   
106.
分析江苏省2010年-2015年分级诊疗实施效果,从机构规模、诊疗人次、入院人次3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分级诊疗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期通过建立区域内医联体信息化与分级诊疗结合机制进一步助推分级诊疗实施。  相似文献   
107.
西部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较突出。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昌吉某二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搭建双向转诊、医师多点执业平台,使优势资源下沉,通过两年的运行,切实提升了二级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惠及了当地患者。同时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提出对应建议,为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某医院医联体(联盟)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及病案管理与共享的特点,发现医联体(联盟)单位在双向转诊病案共享中存在双向转诊病案管理安全隐患、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和缺乏卫生信息专业人才等问题。根据医联体(联盟)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从高度重视双向转诊病案安全工作、提高参与信息化建设热情和加强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等角度,提出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使用层面构筑病案管理安全屏障,提高医联体(联盟)单位领导者的认识,培训病案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打造专业技术团队等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措施,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提供借鉴依据,使病案数据在双向转诊中真正实现实时共享。  相似文献   
109.
随着医联体的建立及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医联体内三级医院的医师去社区医院出诊及 指导社区医师成为普遍现象。在上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医院医师的联系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医联体 内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针对基层神经内科专 业医务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制订针对性培训方案,建立了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多模式神经专科培 训。通过培训,使医联体内基层医务人员独立诊治神经内科常见病的水平的得到提升,对神经内科 少见病、疑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0.
背景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表明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但这一模式能否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目的 探讨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患者体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10月郑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两社区各随机抽取签约居民500人。采用Picker患者体验量表(PPE-15)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者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体评价。分析与总体评价强相关的具体患者体验指标,提取两组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公因子。结果 两组签约居民的年龄、性别、参保类型、健康自评状况、有无慢性病均无差异(P>0.05),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在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01),而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这一维度的得分低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两组签约居民在情感支持、尊重患者的偏好、生理舒适3个维度的得分无差异(P>0.05)。4个维度(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情感支持、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的患者体验与签约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强相关。15个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可归为交流沟通、情感支持、服务连续、信息传递、尊重患者权利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69%。结论 医联体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家人与朋友共同参与,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但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