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43篇
  免费   1046篇
  国内免费   1397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178篇
妇产科学   125篇
基础医学   1949篇
口腔科学   234篇
临床医学   1899篇
内科学   2562篇
皮肤病学   160篇
神经病学   399篇
特种医学   5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227篇
综合类   4982篇
预防医学   477篇
眼科学   932篇
药学   1668篇
  11篇
中国医学   1335篇
肿瘤学   472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705篇
  2012年   981篇
  2011年   1167篇
  2010年   1039篇
  2009年   1174篇
  2008年   1244篇
  2007年   1207篇
  2006年   1093篇
  2005年   1206篇
  2004年   1060篇
  2003年   847篇
  2002年   765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95篇
  1998年   263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EPCs对损伤脐动脉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法(MACS)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EPCs,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进行鉴定;牵拉钳夹损伤法制备去内膜脐动脉段,与EPCs共孵育7 d后,通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EPCs对动脉损伤的修复效果.结果 成功从人脐血中分离培养EPCs,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为培养7 d后CD133+细胞>90%;CD34、vWF因子相关抗原免疫染色均为阳性.EPCs移植组新生内膜厚度(43.5±5.5)ìm显著低于对照组内膜厚度(90.7±12.7)ìm,(t=-28.88,P<0.01);EPCs移植组的再内皮化程度(77.8±0.1)%明显高于对照组(52.2±0.1)%,(t=21.86,P<0.01).结论 成功从人脐血中培养出EPCs,人脐血EPCs可修复内皮损伤血管.  相似文献   
32.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9):1318-1320
皮肤美容1睑缘恶性黑素瘤治疗结果:澳大利亚29例对来自澳大利亚的29例发生在睑缘的恶性黑素瘤病例进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22~88岁),大多数病变发生在下睑缘,其中17例是在原有色素性改变的基础上转化的,4例是原发性、8例来源不明。结果:组织学查明19例为痣性恶性黑素  相似文献   
33.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离和纯化2种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单个血管内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增生性瘢痕微血管数目增多,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透射电镜可见增生性瘢痕中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有内皮细胞脱落。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GF-β1、PDGF、ET-1、VEGF、FGF2的水平分别为(60±8)、(30±4)、(0.12±0.03)、(52±5)、(18.1±1.2)μg/个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减退,可能与瘢痕中胶原的大量产生和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34.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鲍晓  关永源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1):1289-1292
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研制出来的最初目的是降低血脂,但是现在发现它不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具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包括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提高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生物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降低血压,逆转心血管系统的重构。充分理解statins的多效性作用及机制有利于它更好的在临床中被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5.
血管是肿瘤生长的重要条件,是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与直接以肿瘤细胞为靶点相比,以血管内皮细胞上整合素和酪氨酸酶为靶点的显像和治疗有其独特之处。放射性核素显像及PET可以评价血管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效果,并对治疗中的患者进行监测。目前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药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②抑制这些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③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此外,纳米材料在该领域的运用,使有效并选择性地将基因或药物运输到肿瘤血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老年人脂蛋白脂酶(LPL)和肝内皮细胞脂酶(HEL)活性变化,探讨其与HDL亚组分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老年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亚组分水平、肝素后LPL和HEL活性,45例非老年人作对照,并用直线相关分析LPL和HEL与HDL亚组分的关系。结果老年人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HDL2-C)水平、LPL活性显著低于非老年人(均P〈0.05),HEL活性明显高于非老年人(P〈0.05);老年人LPL活性与HDL-C、HDL2-C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0、0.479,P〈0.05、P〈0.01),HEL活性与HDL-C、HKL2-C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336、-0.453,P〈O.05、P〈0.01)。结论老年人LPL活性下降及HEL活性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加减大黄廑虫丸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法检测加减大黄磨虫丸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磨虫丸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ECV-50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廑虫丸对ECV-304细胞移行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磨虫丸对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加减大黄磨虫丸中、低浓度组能够抑制鸡胚CAM血管生成;MTS比色法显示,0.05—0.20g/ml浓度的加减大黄鹰虫丸对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更低和更高浓度的加减大黄廑虫丸则无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加减大黄廑虫丸浓度为0、12.5、25.0和50.0mg/ml时ECV-504细胞移行数分别为208.67±17.16、132.67±16.50、78.33±13.50和18.67±6.66;Matrigel实验显示,加减大黄磨虫丸浓度为0、12.5、25.0和50.0mg/ml时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5.67±1.53、22.33±1.53、16.33±2.52和2.33±1.53,可见抑制细胞移行和管腔形成的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结论加减大黄廑虫丸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稀土永磁夹板对家兔骨折愈合质量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磁场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家兔50只,建立双前肢桡骨中段骨折模型。左侧用稀土永磁夹板固定,作为实验侧;右侧用内镶铅片小夹板固定,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1、2、3、4、6周摄双前肢X线片后取材,进行HE及BMP-2、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结果X线片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比较,实验侧愈合明显快于对照侧。两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侧在1、2、3、4周VEGF的表达均比对照侧强,两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侧在2、3、4周BMP-2的表达均比对照侧强,两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磁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加强BMP-2、VEGF的表达。自制稀土永磁夹板对实验性骨折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应用两种艾灸疗法治疗两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K1C-RHR),评价这两种艾灸疗法的降压作用,并对其降压机理作初步的探讨。方法:建立2K1C-RHR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六组:灸法Ⅰ组(百会、神阙、足三里)、灸法Ⅱ组(关元、涌泉、足三里)、卡托普利组、灸法Ⅰ+卡托普利组、灸法Ⅱ+卡托普利组、高血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经过10天治疗后,测量血压,并测定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结果:高血压对照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的SBP、DBP明显低于高血压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间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NO含量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中ET含量明显低于高血压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ET/NO比值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且明显低于高血压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艾灸疗法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理与及纠正ET与NO的失衡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