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干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r/6A)参与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实验研究。本研究分为四部分:①取对数生长期RF/6A细胞进行培养,设立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观察组.每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ng/m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对照组加入终浓度0.20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复方血栓通观察组设立0.39~50.00mg/ml的多个不同浓度组。培养24h后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各组吸光度4值,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的影响。②设立空白对照组和终浓度为3.13、6.25、12.50mg/ml的复方血栓通组,培养24h后检测不同浓度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移行的影响。⑧设立空白对照组和终浓度为0.39、0.78、1.56mg/ml的复方血栓通组,培养12h后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④设立空白对照组、终浓度为0.20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阳性对照组和终浓度为1.56、3.13、6.25mg/ml的复方血栓通组,培养24h后,运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表达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和mRNA的影响。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各组间4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669,P〈0.01),同空白对照组比较,0.78~25.00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RF/6A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尸均〈0.011;②复方血栓通浓度为0、3.13、6.25和12.50mg/ml时,RF/6A细胞移行数分别为123.3±13.8、114.3±15.5、54.0±6.1和40.3±1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36.918,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25和12.50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移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均〈0.01);③复方血栓通浓度为0、0.39、0.78和1.56mg/ml时RF/6A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0.3±2.5、12.7±2.1、9.7±1.2和0.7±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324,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39、0.78和1.56mg/mA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RF/6A细胞内皮管腔形成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均〈0.01),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④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1.56、3.13和6.25mg/ml浓度的复方血栓通组VEGF和MMP.2蛋白相对含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3.346、1670.505,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具有显著抑制RF/6A细胞VEGF和MMP-2蛋白表达的作用(P均〈0.01),复方血栓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各组VEGF和MMP-2mRNA相对含量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28.130,208.579,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具有显著抑制RF/6A细胞VEGFmRNA表达的作用(P均〈0.01),复方血栓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复方血栓通可能通过抑制RF/6A细胞增殖、移行以及管腔形成来抑制其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F/6A细胞VEGF、MM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减大黄廑虫丸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法检测加减大黄磨虫丸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磨虫丸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ECV-50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廑虫丸对ECV-304细胞移行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加减大黄磨虫丸对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加减大黄磨虫丸中、低浓度组能够抑制鸡胚CAM血管生成;MTS比色法显示,0.05—0.20g/ml浓度的加减大黄鹰虫丸对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更低和更高浓度的加减大黄廑虫丸则无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加减大黄廑虫丸浓度为0、12.5、25.0和50.0mg/ml时ECV-504细胞移行数分别为208.67±17.16、132.67±16.50、78.33±13.50和18.67±6.66;Matrigel实验显示,加减大黄磨虫丸浓度为0、12.5、25.0和50.0mg/ml时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5.67±1.53、22.33±1.53、16.33±2.52和2.33±1.53,可见抑制细胞移行和管腔形成的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结论加减大黄廑虫丸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大鼠脱离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脱离(RD)后1、3、6、12、24、48、72 h组,每组6只大鼠12只眼。视网膜下腔单次注射1.4%透明质酸钠致上半侧视网膜隆起建立RD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不同时间点EPO和EPOR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PO和EPOR在视网膜中定位表达的情况。结果 EPO和EPOR的mRNA表达水 平在RD后均上调,均于RD后48 h达到高峰,分别于RD后6、12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EPO和EPOR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在RD后均增高并在RD后48 h达到高峰,均于RD后3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均有EPO弱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表达;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均有EPOR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着染。结论 RD后大鼠视网膜EPO和EPOR表达均逐渐增强,48 h达到高峰;大鼠神经视网膜大部分层次能表达EPO和EPOR。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在国人正常眼的检测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改进国产仪器、建立并应用科学的检测方法,记录分析了国人120只正常眼的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观察到所有应试眼均可记录到4~5个波节,随年龄增长可出现振荡电位的振幅降低、峰值期延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文中对于振荡电位技术的方法学及其在正常眼的检测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视网膜脱离(RD)状态下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162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RD组、RD+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D+EPO 100、200、400 ng组.RD后3 d,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活性,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情况.RD后14、28 d,2个月,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测量外核层(ONL)厚度.结果 Western bolt检测发现,各组间活化caspase-3条带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6,P<0.01),bcl-XL条带灰度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0.75,P<0.01).免疫荧光和TUNEL检测发现,caspase-3免疫阳性光感受器细胞数目与TUNEL阳性细胞核趋势表现一致.RD后14 d、2个月,各组间O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2,96.25;P<0.01).结论 RD后补充外源性EPO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并增加bcl-XL的表达拮抗凋亡,从而发挥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血栓通可抑制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法检测复方血栓通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ECV-304细胞移行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复方血栓通中、低浓度组能够抑制鸡胚CAM血管生成;MTS比色法显示,1.5625~100g/L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更低和更高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则无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为0,3.125,6.25和12.5g/L时ECV-304细胞移行数分别为219±17,183±14,135±13和19±9;Matrigel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为0,0.390625,0.78125和1.5625g/L时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6.3±1.2,18.7±1.5,14.7±0.6和2.7±0.6。结论:复方血栓通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方联合532激光对糖尿病黄斑水肿视功能与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90例(147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47眼)、光凝组30例(48眼)和联合组30例(52眼),分别采用活血利水方、532激光以及中药联合激光治疗;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6个月观察各组最佳矫正视力、FFA及OCT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时(疗程结束后6个月)较治疗前无提高(P〉0.05);光凝组、联合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中药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光凝组、联合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和随访时黄斑水肿渗漏有效率分别为40.42%和36.17%,光凝组分别为66.67%和60.41%,联合组分别为88.46%和80.77%。联合组、光凝组与中药组视力、视网膜厚度、黄斑水肿渗漏情况治疗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光凝组治疗后及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利水方联合532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渗漏。  相似文献   
8.
闪烁光ERG是反映视网膜锥体活动的客观指标。但在诸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一些视锥功能处于高度受累的疾病,反应波形呈现非窦状,使用以往在分析中采用的峰-峰值测量法,则不能有效地反应出波形所代表的真切含义。本文根据病理状态下闪烁光反应的波形特点,特此提出一项测量闪烁光ERG振幅的改良方法,即闪烁指数(flickerindext.FI)分析法,并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一项闪烁指数测量公式以代替方格卡尺测量法。应用本法已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验证,从而认为应用此项方法可以准确、客观、迅速地测量得锥体闪烁光的反应状态,特别是在对锥体功能呈病理状态的一些视网膜疾病的观测。通过计算机程序化处理,FI分析法可为临床视觉电生理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药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黄斑颗粒组,每组8只。黄斑颗粒组采用黄斑颗粒3.125g/kg,1次/d,灌胃10d。暗适应24h后,采用自制光损伤箱,平均光照强度2800Lux,散瞳放入光损伤箱中持续光照5h后,置于暗环境饲养,继续用药。2周后做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记录最大反应a、b波及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并留取眼球HE染色,光学显微镜测算外核层层数。结果:光照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黄斑颗粒组视网膜结构保存完好,正常对照组外核层平均有9-11层,黄斑颗粒组外核层平均仍有7-9层,而模型组仅有3-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颗粒组ERG反应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波黄斑颗粒组为(319.38±71.96)μV,模型组为(135.16±42.30)μV;a波振幅黄斑颗粒组为(184.63±47.23)μV,模型组为(83.35±27.75)μV;OPs黄斑颗粒组为(239.38±20.19)μV,模型组为(125.44±26.23)μ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制剂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灵杞黄斑颗粒对光损伤大鼠视网膜游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中药组,每组14只.建立光损伤模型,于光照后14 d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视网膜外核层感光细胞层数;运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结果 光照后14 d,阳性对照组和中药组视网膜外核层感光细胞层数均减少,阳性对照组明显减少,与中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和中药组大鼠视网膜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氮酸(Gly)、牛磺酸(Ta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增高明显(P<0.01),而中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视网膜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较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灵杞黄斑颗粒对光损伤引起的视网膜形态改变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视网膜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