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cDNA文库因不含内含子而便于克隆和大量扩增,利用多种筛选方法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获得阳性克隆,对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致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广州管圆线虫各期cDNA文库特异基因筛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目的 观察人工建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动物模型的效果, 为进一步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提供基础资 料。 方法 方法 从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中分离出3期幼虫, 经灌胃感染SD大鼠。感染后第6周从大鼠粪便中分 离、 计数广州管圆线虫1期幼虫, 并将大鼠每天排出的1期幼虫人工感染健康福寿螺。3周后, 用胃蛋白酶消化法, 从福 寿螺内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 结果 结果 SD大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后第6周, 其粪便中均检出1期幼虫, 并成功感染健康福寿螺得到3期幼虫。 结论 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每只大鼠50条广州管圆线虫3期幼虫的感染量可成功 建立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动物模型及其实验室种群。  相似文献   
43.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预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隔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1次,共3次,末次免疫1w后,用300条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每鼠,攻击感染4w后解剖每鼠检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并观察、测量检获虫体形态、大小。此外,还检测了小鼠体内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结果 免疫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减虫效果(P<0.01),800μg、400μg和200μg免疫原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是44.0%、42.6%和18.7%。免疫组小鼠体内检获的虫体比对照组要少。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可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44.
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福建省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为线索进行本病的疫源地调查研究。方法1.捕捉患者发病前半生吃大瓶螺处的贝类及蛞蝓,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捕捉当地鼠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注意鼠粪中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并与粪类圆线虫等相鉴别;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实验大白鼠。结果 1.捕捉大瓶螺238只,检查124只,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52只,感染率为41.94%,计数5只螺内幼虫,共发现13381条,其中最多者为8754条。检查蛞蝓3只,发现幼虫1条。2.检查褐家鼠2只,发现福氏类圆线虫幼虫1只。3.以发现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2只大白鼠,40天后在粪便中查出幼虫,42天后解剖,在肺与心脏检及雌、雄成虫66条及大量幼虫、虫卵。结论患者家乡——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三英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选择有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或螺类和鼠粪检查阳性的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为调查点,在春、夏、秋季对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的感染情况与感染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两县、市6个村共采集检查中间宿主与转续宿主22种7169个样本,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者14种。感染率最高的是褐云玛瑙螺,为36.12%(108/299),其次是沼水蛙和高突足襞蛞蝓,分别为34.72%(25/72)与25.83%(273/1057)。秋季和距离居民点5m内的环境,螺类感染率最高。14种感染宿主中,一待定种环棱螺、光滑颈蛞蝓、罗氏巨楯蛞蝓、黄蛞蝓、双线大蛞蝓和沼水蛙,为广州管圆线虫首次报告的新宿主。结论证实连江、南安2县、市6个村为广州管圆线虫严重的自然疫源地。推想全国同纬度、同自然环境条件地区均有可能有本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人体后有症状患者的头颈部MRI表现.方法 对74例有症状患者进行MRI和CT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序列以及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T1WI增强扫描.脑部CT检查均为平扫, 分析CT和MRI所见.对影像表现异常的患者,MR 随访1~3次.结果 33例患者MRI表现异常,包括单纯软脑膜异常强化17例,单纯脑实质异常信号3例,单纯脊髓异常信号1例,脑实质与软脑膜同时受累11例,脊髓与软脊膜同时受累1例.脑实质与脊髓内病变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性分布;T1WI增强扫描时病灶多呈结节状强化.5例脑实质和脊髓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无强化表现.结论 头颈部MRI检查有助于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变程度,但绝大多数MRI所见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了解海南省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现状,为继续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按海南省的地理方位和水系分布,抽取与2006年一致的5个调查点,采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蛳,以"肺检法"结合"匀浆法"检测中间宿主并查找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 2018-2019年,在5个调查点共检测野外采集螺蛳...  相似文献   
48.
广州管圆线虫Mr32000抗原的免疫诊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广州管圆线虫Mr32000抗原(AC32)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切胶纯化法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抗原中获取AC32,用Western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61例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大鼠血清、5例正常鼠血清、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人血清、50例其他寄生虫体阳性患者血清和50例献血员血清。结果 AC32和成虫粗抗原包被的ELISA检测61份感染大鼠血清和1例临床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人血清均为阳性;AC32-ELISA检测的50例献血员、20例急性血吸虫病人、11例弓形虫病人和所检测的其他寄生虫抗体阳性患者血清均为阴性。结论 AC32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9.
广州管圆线虫γ-丁基甜菜碱羟化酶基因的获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的插入片段进行研究。方法 铺平板培养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 ,从中挑选生长、分离良好的噬菌斑进行PCR扩增 ,根据PCR产物电泳结果挑选较大的cDNA插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原核诱导表达 ,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学鉴定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结果 获得了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广州管圆线虫全长基因 ,该基因长 14 16bp ,编码由 4 2 1个氨基酸组成的γ -丁基甜菜碱羟化酶 (gamma -butyrobetaine ,2 -oxoglu taratedioxygenase ,GAMMA -BBH ,EC 1 14 11 1) ;免疫学鉴定结果显示GAMMA -BBH不能与大鼠的抗血清结合。 结论 首次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成虫GAMMA -BBH表达基因 ,为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50.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构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构建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方法 提取广州管圆线虫成虫总RNA ,用Clontech公司SMARTTM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然后通过长距离PCR方法合成双链cDNA并扩增 ;PCR产物与λTripIE× 2载体连接并包装 ,建成未扩增文库 ;检测未扩增文库滴度和重组效率后 ,进行文库扩增及测定扩增文库的滴度。结果 经测定 ,未扩增文库滴度为 9 7× 1 0 6 pfu/ml,重组效率达 99 2 %以上 ,文库扩增后滴度达 9 1 3× 1 0 9pfu/ml。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广州管圆线虫成虫cDNA文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