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58篇
  免费   273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耳鼻咽喉   265篇
儿科学   1497篇
妇产科学   779篇
基础医学   3802篇
口腔科学   652篇
临床医学   2888篇
内科学   6963篇
皮肤病学   676篇
神经病学   1375篇
特种医学   1256篇
外科学   5339篇
综合类   10117篇
一般理论   9篇
预防医学   9684篇
眼科学   314篇
药学   2118篇
  41篇
中国医学   994篇
肿瘤学   794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1071篇
  2021年   1534篇
  2020年   1278篇
  2019年   3300篇
  2018年   2904篇
  2017年   1724篇
  2016年   895篇
  2015年   968篇
  2014年   2722篇
  2013年   2440篇
  2012年   2637篇
  2011年   2751篇
  2010年   2287篇
  2009年   1926篇
  2008年   1759篇
  2007年   1544篇
  2006年   1419篇
  2005年   982篇
  2004年   770篇
  2003年   651篇
  2002年   434篇
  2001年   356篇
  2000年   325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0篇
  1985年   872篇
  1984年   1431篇
  1983年   1125篇
  1982年   1114篇
  1981年   1113篇
  1980年   979篇
  1979年   858篇
  1978年   675篇
  1977年   470篇
  1976年   642篇
  1975年   563篇
  1974年   482篇
  1973年   4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世纪后半叶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确立是以20世纪初Flexner报告发表为开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已基本完善,并经历了二战的考验。二战后,随着社会和医学发展,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在进行着改革。按照时间顺序在50年代、60年代以及70、80年代进行了改革。分析历次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改革的特点特别对指导20世纪80年代后医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GPEP报告进行详细阐述,包括GPEP报告的内容、作用以及与Flexner报告的对比分析。通过回顾与分析,对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行梳理,为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2.
经皮椎间盘摘出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髓核摘除术(PLD)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临床与影像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25例,先行PLD,后行椎间盘内及椎旁注射臭氧。结果25例病人治疗后经一年随访,治愈21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无一例并发症。结论PLD联合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可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医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及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及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量表对482名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调查,并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大学生无抑郁或极轻微192人占39.8%;轻度209人占43.4%;中度58人占12%;重度23人占4.8%。生源地、父亲文化程度、专业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敏感、学习压力的大小、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和健康适应因子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家庭类型和经济情况对医学专业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关系不大(P〉0.05)。结论 要重视学生中存在的抑郁情绪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4.
柳州市1990~2004年梅毒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俸卫东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224-1226
目的:分析柳州市1990-2004年梅毒流行的特点,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了15年来各区、县每月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柳州市梅毒1990年以前未发现梅毒流行,从1990~2004年发病数为9177例,发病率从1990-2004年0.06/10万-44.48/10万之间。年均增长率为130.4%,梅毒患者以早期梅毒为主,占97.06%,各年梅毒分期与性别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占总数的43.50%,各年龄组的梅毒发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的文化程度以中学为多;传染来源主要是非婚性接触,占65.44%。结论: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高危和重点人群的监测,进一步规范梅毒的防治综合措施,以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65.
减少急诊医疗纠纷实行全程无缝隙优质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防范医疗纠纷,提供“全程无缝隙优质服务”,以提高急诊护理急救服务质量。方法对急诊33 700例急症病人采用热情接诊、主动护送(护送病人检查和转入病区)、细心观察、真实记录、送走道别等服务措施。结果共紧急护送急症患者33 700例(100%);在护送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者117例(0.35%),经急救处理全部脱险;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结论采用“全程无缝隙优质服务”,可减少急诊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66.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乙醇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乙醇残留量.采用HP-5毛细管柱;柱温:100℃;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50℃;气体流速:N210ml/min,H240ml/min,Air375ml/min.结果表明:线性试验与精密度良好,回收率为96%~105%,RSD为5.6%,检出限为0.1μg/g.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乙醇残留量,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67.
本文提出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中数字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超市连锁店熟食卤味销售的HACC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HACCP的原理和方法,对超市连锁店熟食卤味销售进行了危害因素分析,找出了关键控制点(CCP),提出了控制措施,并建议超市连锁店销售非包装熟食卤味时使用密封低温冷藏展示柜。  相似文献   
69.
带手套穿刺对留置套管针一次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昆 《护理研究》2002,16(5):259-260
为探讨戴手套与不戴手套穿刺对留置静脉套管针一次成功率的影响 ,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选取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 12 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戴手套穿刺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洗手后不戴手套穿刺法。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经χ2 检验 ,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5 6 3,P >0 .0 5 )。说明戴手套留置套管针并不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0.
Rats were trained in a Y-maze on a two-choice simultaneous black-white discrimination with either black or white as S+. Animals were then transferred to one of three discrimination tasks. In task 1 (New S), a new stimulus, either vertical or horizontal stripes, was substituted for the original S. In task 2 (New S+), a new stimulus, either vertical or horizontal stripes as in task 1, was substituted for the original S+. In task 3 (New S+/S) animals were trained on horizontal-vertical discrimination. The pre-trial administration of 1 mg/kg d-amphetamine facilitated the acquisition of the original black-white discrimination with both black as S+ and white as S+. Likewise, the drug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all three transfer conditions. However, the course of learning in the three transfer tasks was different in the placebo- and amphetamine-treated animals. Amphetamine-treated animals were disrupted more by a change in S+ than by a change in S, whereas the opposite pattern was evident in the placebo controls. When both discriminative stimuli were changed, placebo animals exhibited pronounced decrement in performance, whereas amphetamine animals exhibited excellent lear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effects of amphetamine on discrimination learn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