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6篇
  免费   481篇
  国内免费   177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405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754篇
内科学   202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63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1861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1834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342篇
  29篇
中国医学   233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800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51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22篇
  1975年   14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目的 :构建丙型肝炎病毒 (HCV)包膜糖蛋白 (E1E2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为研究HCVE1E2蛋白属性及基因免疫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HCVE1E2区基因上、下游引物 ,分别引入BglⅡ及EcoRI酶切位点 ,以含有HCVH株基因序列的质粒pBRTM/HCV1- 30 11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获得HCVE1E2区基因片段 ,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RSETA ,然后通过酶切和序列测定对其进行鉴定 ;将此表达载体转化入表达菌BL2 1(DE3)pLySs诱导表达 ,并采用SDS -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经酶切及序列测定分析表明 ,成功地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RSETA -HCVE1E2 ;SDS -PAGE显示目的蛋白大量表达 ,且呈非溶状态。结论 :HCVE1E2融合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 ,为HCVE1E2蛋白的制备及基因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普遍适合性的膜表达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修饰并建立HSP 70表达并结合在细胞膜表面的肿瘤细胞.方法RT-PCR法从人胚肾中获取HSP 70的cDNA,扩增成带酶切位点的目的基因.选择载体pDisplay,将目的基因插入载体多克隆酶位点中.DNA测序证实后,以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载体转染到黑色素瘤细胞.用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结果酶切电泳和DNA测序证实载体构建正确;目的基因的上游带信号肽序列,下游带跨膜序列.RT-PCR产物电泳、Westem Blotting、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证实大量HSP 70表达并结合在转染的黑色素瘤细胞膜表面.结论成功地构建了膜表达HSP 70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黑色素瘤细胞后,细胞膜表面表达丰富的HSP70.转染细胞可以进一步制备新型瘤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乃至国民素质的综合概念。它特别要求国民具有健全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和高尚的环境道德行为。作为担负着提高全体国民环境素质和培养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师和地方环境建设服务三重使命的高师地理学科,面临着其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不可回避的课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校园构建之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总结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如何应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组织文化调查问卷的认知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学医院学科人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临床医学院学科人才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临床医学院人才建设,提高学科人才管理水平。方法:运用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方法、专家咨询法、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等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某临床医学院实测应用,反馈验证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结果:经实测应用,此体系对学科人才的评估总分呈正态分布,一、二级指标区分度较高,三级指标独立性强,其变量间相关率(经偏相关纠正)为2.67%。结论:此评价体系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综合评价学科人才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7.
对构建特色医院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泽平 《中国医院》2002,6(12):10-12
21世纪的医院是文化的医院,21世纪医院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谁能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谁就能赢得竞争主动权。构建特色医院文化,核心是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关键是打造“学习型”医院组织;根本是树立以人为本、诚信求实的服务理念;目标是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基础是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学--21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工程学是近20年来医学生命科学领域最具进展与挑战性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被誉为“一场意义深远的医学革命”、“再生医学的新时代”,标志着复制再生组织与器官的时代的来临!由于它具有修复创伤、重建功能、挽救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所特有的优势及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而倍受国际学术界及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目前国际上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软骨已有产品面世,并得到美国FDA的批准,国际上已成立了近百家组织工程公司,我国多家大学、研究单位亦相继成立了组织工程研发中心或组织工程公司。目前不但可以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而且复杂生命器官组织工程化构建亦已在国内外积极展开,同时,一些组织工程化组织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显示出组织工程技术可喜的局面、巨大的生命力与宏伟的远景。然而,组织工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跨领域、多学科参与合作的边缘学科,目前的工作仅仅是初始,还有大量基本科学问题尚待阐明,大量技术难题尚待攻克;光明与困难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应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迎接挑战,全力打造组织工程技术的新时代,使组织工程技术能够尽早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9.
We have examined 6 construction workers who developed chronic skin diseases on their hands over a period of 15 years (1970–1985). 4 developed a Trichophyton rubrum infection, and the other 2 an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All of them carried out jobs which caused traumatization of the ski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ethylene glycol and mineral oils during operation of pneumatic hammers in winter. They also suffered other types of skin trauma during their work. Construction workers may be at risk of developing an occupational skin disease involving fung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20.
A multicancer site, multifactor case-control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generate hypotheses about possible occupational carcinogens. Probing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with eligible cases, comprising all incident cases of 20 types of cancer who were male, aged 35-70 years, and a resident in Montreal. The interview was designed to obtain detailed lifetime job histories and information on potential confounders. Each job history was reviewed by a team of chemists and industrial hygienists who translated it into a history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hese occupational exposures were then analyzed as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n relation to the sites of cancer included; 3,726 cases were interviewed. For each site of cancer analyzed, controls were selected from among the other sites in the study. This report concerns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12 main types of cancer in our series and 10 inorganic dusts that are found mainly in construction and metal industries. All site-exposure combin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intensive control for confounding, nonadenocarcinoma (NAC) of the lung was associated with long duration-high level exposure to silica (odds ratio [OR] = 1.4), excavation dust (OR = 1.9), concrete dust (OR = 2.5), abrasives dust (OR = 1.4), and alumina (OR = 1.5). It was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those substances, and confounding among them was a distinct possibility. Although residual confounding by some uncontrolled factors may explain the elevated ORs, the results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 hypothesis of a nonspecific relation between NAC of the lung and respirable inorganic dusts as a class. Other associations that remained suggestive after in-depth analysis were silica and stomach cancer (OR = 1.2) and concrete dust and lymphoma (OR = 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