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98篇
内科学   52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38篇
  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利用360°全方向72个声源测试设备,初步研究耳科正常人水平声源定位特点。方法 选取耳科正常人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4±7.2)岁,使用360°全方向均匀分布的72个扬声器进行声源方位辨别测试,统计正常人整体声源定位能力,计算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值。 结果 听力正常人声源定位图像大致呈现出两个“十字交叉”的组合图形,镜像处理后呈现为一条斜率近似为1的直线,计算RMS为(20.4±3.5),相较未经镜像处理前(52.7±16.2)有大幅度下降。本组受试者前场、后场、左场、右场4个区域的定位正确的次数比例均值分别为60.52%、38.69%、31.55%和37.70%,前场定位正确的次数明显高于其余3个区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后场、左场、右场定位正确的次数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正常人的水平声源方位辨别存在前后镜像现象,水平方向上前场(-45°~45°)声源定位能力最佳,左右场和后场的声源定位能力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1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周6次,每次20min,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并使用量角器对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进行测量,以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FMA评分(44.81±8.86)、肩关节前屈(150.88°±21.32°)、肘关节伸展(135.56°±17.22°)主动活动度的改善程度显著(P0.05);两组患者,除治疗后的对照组FMA评分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FMA评分与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不相关(P0.05)外,其余FMA评分均与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肘关节主动伸展活动度及腕主动背伸活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FMA与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展和腕背伸主动活动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侯红  伊文超  吴玉霞 《中国康复》2015,30(6):418-419
【】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1次/天, 6天/周,持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均得到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FMA-UE和FTHUE-H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髓醒神针刺联合镜像视觉反馈(MVF)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USN)的康复情况。方法:以2016年6月-2018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后左脑偏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进行镜像视觉反馈(MVF)训练联合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干预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髓醒神针刺治疗,均治疗4周。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4周后SUN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评估患者康复效果。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USN程度均出现明显下降(P<0.01);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认知功能均明显提高(P<0.01);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P<0.01);生活质量得到提高(P<0.05)。并且两组比较,研究组在SUN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负性情绪各方面均进一步得到改善(P<0.05);生活质量方面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及一般健康维度评分上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益髓醒神针联合MVF对卒中后USN患者具有协同康复作用,可提高患者USN、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认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蒋运兰  周月  李栋霜  李庆  邓小春  杨晓莲 《西部医学》2020,32(10):1551-1555
目的 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改良镜像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一般镜像训练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训练组)和对照组(一般镜像训练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训练,对照组应用一般镜像训练。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FMA UE)、Brunnstrom分级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FMA UE、偏瘫Brunnstrom 分级、MBI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试验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训练和一般镜像训练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 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训练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著优于一般镜像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CAG辨证的准确性。方法 对CAG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建库-2022年8月1日涉及CAG中医辨证分型及胃镜像描述的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CAG患者的中医证型、胃镜像等信息,整理数据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纳入合格文献10篇,纳入有效病例1 562例,涉及中医证型5种。中医辨证分型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胃镜像检出率以黏膜白相最高,为47.38%。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证检出率最高,黏膜粗糙、充血、水肿、颗粒增生、血管显露、结节隆起均在胃络瘀阻证中检出率最高;黏膜出血、糜烂以脾胃湿热证检出率最高;皱襞变平、黏膜灰白色以胃阴不足证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检出率最高。结论 中医辨证与部分胃镜像具有相关性,基于胃镜像的CAG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如下:镜下出现黏膜白相、皱襞变平,考虑为脾胃虚弱证或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证兼见黏膜灰白;镜下出现胆汁反流,考虑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多兼见黏膜充血、水肿,脾胃湿热证多兼见黏膜糜烂;镜下出现颗粒增生、结节隆起,考虑为胃络瘀阻证。  相似文献   
19.
镜像运动作为一种异常运动现象,可见于脑卒中及帕金森氏病,它的存在对于康复预后有何种影响尚有争论。近年来已有人利用镜像运动的研究成果对卒中后患者进行双侧运动训练并已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镜像综合征是产科中一类罕见的并发症,危及母婴安全,目前临床对其认识不足.镜像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较为特殊,麻醉管理有较大的风险. 目的 了解镜像综合征对麻醉管理的可能威胁或挑战. 内容 综述镜像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并发症及其与临床麻醉的关系. 趋向 产科麻醉中应警惕该类产科并发症,做好相应的麻醉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