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6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8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320篇
内科学   203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713篇
综合类   794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6篇
  4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61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报告用双途径联合化疗(肝动脉插管加全身)治疗8例不能手术的肝转移癌。选择3~4种对原发癌敏感的药物联合化疗,并尽量用大剂量浓度依赖性、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作肝动脉灌注;用小剂量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全身维持化疗。治疗后肝转移灶消失3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延长了生存期,并为患者创造手术条件。  相似文献   
992.
董荣春  孟垂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1,2(3):221-224+255,256
原发性胃癌并发肝转移病人血清中出现较高水平的甲胎蛋白(AFP)极为少见,虽然国外自Bourreille(1970)首次报告后,见有少数报告,但进一步研究其AFP的产生及其定位的报道更少。现将一例原发性胃癌并发肝转移伴有较高水平AFP的尸检病例,用AFP免疫酶标记定位的方法,对胃癌及转移性肝癌内AFP的定位和分布进行了检测,并对AFP的产生和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3.
大肠癌肝转移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纯合缺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人大肠癌肝转移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纯合缺失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银染方法和半定量多重PCR检测24例大肠癌转移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p16基因的纯合缺失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24例大肠癌肝转移肿瘤组织中检测到19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79.2%。端粒酶活性与转移瘤大小、肝内转移灶数目、分化程度、HBsAg以及是否伴有纤维化无关。在24例转移瘤组织中有9例标本中检测到p16基因的缺失,阳性率为37.5%,p16基因的失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肿瘤中端粒酶活性和p16基因异常对阐明大肠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结肠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后门静脉化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结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后门静脉化疗的疗效.方法对18例结肠癌并肝转移患者进行结肠肿瘤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和以肝转移灶为中心的不规则肝切除术,并进行术中和术后的门静脉化疗.结果18例中生存1 a者15例(83.3%),3 a者10例(55.6%).结论对结肠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同期行根治术及不规则肝切除术后,采用术中术后门静脉插管化疗,可明显提高肝转移癌的疗效,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改善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肝动脉置注药泵对 3 2例大肠癌肝转移进行栓塞化疗 ,所用化疗药为5 -FU联合丝裂霉素 ,所用栓塞剂为碘油 ,其中 6例行联合肝转移癌切除术。结果 其中 2 9例术后近期出现消化道症状 ,术后 1年、2年和 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82 % (2 3例 )、5 7% (16例 )、14 % (4例 )。其中 4例存活 5年以上。结论 经肝动脉置注药泵对大肠癌肝转移进行栓塞化疗 ,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6.
结肠癌肝转移肝动脉介入治疗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结肠癌肝转移行肝动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讨介入治疗的局限性。方法 对75例结肠癌肝转移行肝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进行分析,分别就肿瘤结节单发或多发、合并其它脏器转移与否、肿瘤积压供多寡、单纯灌注或灌注加栓塞、单纯介入治疗或结合全身化疗等方面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进行比较。化疗药物选用表阿霉素(E-ADM)或顺铂(PDD)、丝裂霉素(MMC)、甲酰四氢叶酸钙(CF)、氟尿嘧啶(5-FU)联合方案,或加超液化碘油(LUF)栓塞。结果 近期疗效以CT作为评价手段,有效率(CR PR)为45.3%,中位生存期20.0个月。有效者(CR PR)中位生存期为27.5个月,1年生存率为100%;无效者(无变化 进展:NC PD)平均生存期为16.0个月,1年生存率为65.0%。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48.1%、27.4%、22.4%、16.8%。肝单发转移、未合并其它脏器转移、肿瘤多血供加栓塞治疗、结合全身化疗者中位生存期较长。结论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须根据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并结合全身化疗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科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共纳入145例患者,原发病确诊时年龄不同、肝转移后是否化疗的患者肝转移后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初始分期不同、诊断初期是否行原发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分析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的CT表现和肝动脉造影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转移病例 ,肝脏转移肿瘤共 46个。 7例均行肝脏CT三期扫描和肝动脉造影。结果 肝脏转移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实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膨胀生长 ,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门脉期与周围肝实质强化差异缩小。肿瘤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肝动脉造影示转移肿瘤血管和染色丰富。结论 小肠平滑肌类来源肉瘤肝转移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为富血供肿瘤 ,类似于肝细胞癌。肿瘤多伴有明显囊变坏死  相似文献   
999.
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80例大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后得到随访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5,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5.8%,31.5%和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意义的预后因素是患者年龄、肿瘤占据率(与全肝比值)、病灶血供丰富与否和碘油沉积情况、原发病灶是否切除以及治疗后病灶大小差别;多因素分析为病灶血供情况和治疗后病灶大小差别。结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是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血供较丰富的转移性肿瘤和原发病灶切除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素-3(galectin-3,Gal-3)在小鼠结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改良柑橘果胶(MCP)对它的抑制作用.方法 7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浓度MCP组.阳性对照组和各MCP治疗组小鼠经脾脏下极包膜注入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MCP加入饮用水,浓度分别为0、0、0.01、0.025、0.05mg/ml.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Gal-3浓度;制作肝转移瘤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Gal-3的表达.结果 (1)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80%、73.3%和60%.高浓度MCP组肝转移灶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脾脏原发瘤体积中位数分别为1.51、0.93、0.77和0.70 cm3.高浓度MCP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3)阳性对照组和各治疗组血荊al-3浓度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阳性对照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瘤组织中Gal-3表达相互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al-3在结肠癌肝转移中呈高水平表达,MCP能明显抑制结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