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0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267篇
耳鼻咽喉   667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643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1681篇
内科学   171篇
皮肤病学   215篇
神经病学   851篇
特种医学   4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04篇
综合类   2074篇
预防医学   2215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833篇
  3篇
中国医学   457篇
肿瘤学   21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655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48篇
  2011年   637篇
  2010年   847篇
  2009年   1444篇
  2008年   1739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991.
四川省地震重灾区传染病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18个地震重灾区各种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分布规律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灾区传染病防制策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数据库报表功能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05—13/09—30,18个极重灾县(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6种8056例,死亡17人,与前3年同期比较,报告病例数下降43.32%,死亡数下降50%;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其他为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痢疾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18个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发病水平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相似文献   
992.
绵阳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先后设立5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302个,其中受灾群众安置点170个、唐家山堰塞湖疏散群众132个,最多安置群众达110余万人。地震造成饮用水和食品缺乏,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按照“六有四强化”的规范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993.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灾难救援人员接受了大量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作者结合在灾区现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践,围绕灾难救援人员为什么需要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服务现状的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迅速、有效地识别地震伤员需求,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构建基于QFD和SECI的诊疗服务质量改进设计模型,利用质量屋技术,把顾客需求转换成质量特性,并计算其重要度,实施针对性改进。结果36名地震伤员治愈好转率为100%;对医院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为94.8分,医疗服务满意度为95.0分,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4分。结论QFD和SECI模型有助于医务人员正确把握患者需求,从而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5.
抗震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参加四川抗震救灾官兵的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3064名参加救灾官兵和343名非救灾官兵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进行测试.结果 救灾官兵的骨骼肌肉症状、神经症状、消化症状、生殖泌尿症状、睡眠状态、情绪状态、行为状态因子分及躯体总分、心理总分、心身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0.05).一线救援官兵心身健康各因子分明显高于二线救援官兵( P <0.01).救灾官兵心身症状总的发生率为89.98%,其中躯体症状发生率为82.51%,心理症状发生率为67.10%,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同时发生率为59.63%,无症状者为10.02%.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200~0.409( P <0.01);心理症状各因子、骨骼肌肉和神经症状与社会支持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80~0.405之间( P <0.01~0.05).救援类别、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民族是影响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 参加救灾官兵心身健康状况受到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5个月后青少年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中文版在地震发生5个月后对灾区56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以满足DSM-Ⅳ所规定的PTSD症状为标准,结果发现符合PTSD诊断的有85例,占总数的15.18%;(2)受灾青少年中表现最多的PTSD症状为"再体验"症状群中的"想起此事,内心就非常痛苦"和"高警觉"症状群中的"容易被突然的声音或动作吓得心惊肉跳",出现概率分别为50.71%和51.43%;(3)在PCL总分及3个因子得分上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0.05),性别与年级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P>0.05),但年级的主效应显著(P<0.05).事后检验显示9年级[总分(40.24±10.37)分,再体验(12.48± 3.84)分,回避(15.30±4.93)分,过度唤起(12.46±3.83)分]学生得分上均高于7年级[总分(36.12± 13.41)分,再体验(11.42±4.70)分,回避(13.63±5.75)分,过度唤起(11.07±4.38)分]和8年级[总分(34.29±11.59)分,再体验(10.72±4.00)分,回避(12.95±4.98)分,过度唤起(10.62±4.13)分],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4)满足"再体验""回避""高警觉"部分诊断标准的人数和比例分别为287人、166人、218和51.25%、29.64%、38.93%.以PCL 50分为划界分确定的人数为84人,占15%.结论 PTSD的发生率为15.18%,符合"再体验"诊断标准的人数和比例最大,超过50%.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在地震严重挤压伤中的应用。方法 对4例患者共11处地震严重挤压伤所致感染性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减张切口及骨外露创面扩创后应用VS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应用VSD 治疗7~10 d后,所有创面均可见新鲜、平整的肉芽组织生长。其中1例患者创面二期闭合;2例患者创面因伴骨外露而再行植皮和皮瓣转位术,均成活良好;1例患者的一处创面愈合延迟,4处减张切口创面经二次减张缝合后二期闭合。结论 VSD可减少严重感染的挤压伤患者的用药时间,减轻组织水肿,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创面感染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98.
时隔一年之久,当时的一幕仍然被赵鲁平定格为关于地震的最深刻记忆。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恐怖事件等的不断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汶川地震发生后,对幸存者和救援人员等亲历地震的人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成为当前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内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构建由癌胚抗原启动子(CEA promoter,Cp)驱动的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并观察其在CEA阳性大肠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和对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分别扩增出Cp、CD、TK三种目的 基因并采用双酶切、连接依次将Cp、CD、TK基因插入pcDNA3.1(-)质粒;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大肠癌SW480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检测CD-TK基因的表达.用MTT法检测转染pcDNA3.1(-)Cp-CD-TK后的SW480细胞对化疗前药5-氟胞嘧啶(5-Fc)和丙氧鸟苷(GCV)的敏感性.结果 Cp基因片段、CD基因片段和TK基因均克隆正确.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经凝胶电泳和DNA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转染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的SW480细胞经过RT-PCR鉴定证实有CD-TK基因的表达,CEA阴性Hela细胞则没有CD-TK基因的表达.细胞培养试验中,转染了靶向性载体pcDNA3.1(-)Cp-CD-TK的SW480细胞对前药5-Fc和GCV敏感.结论 正确构建了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靶向性双自杀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p-CD-TK能够使CD-TK基因在CEA阳性细胞中专一性表达,达到靶向杀伤大肠癌细胞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