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9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47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78篇
内科学   53篇
神经病学   142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358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11篇
  8篇
中国医学   37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 mm)、重度变异组(≥1.17 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x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x2=9.56,P<0.01).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价彩色超声多普勒(CDUS)联合 CT 血管成像(CTA)、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2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39例行颈部血管超声和颈部 CTA检查,23例行颈部血管超声和颈部 CE-MRA。选取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18例行颈部血管超声和颈部 CTA 检查,12例行颈部血管超声和颈部 CE-MRA。评价2组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的情况。比较 CDUS 与 CTA/CE-MRA 对椎动脉形态学检测的差异。结果①在形态学方面:颈性眩晕组中椎动脉狭窄率(46.77%)及变异率(29.03%)均高于对照组椎动脉狭窄率(23.33%)及变异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颈性眩晕组椎动脉迂曲发生率(11.29%)与对照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在血流动力学方面:CDUS 显示颈性眩晕组血流下降发生率(66.13%)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性眩晕组椎动脉狭窄(86.21%)及变异者(72.22%)血流速度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椎动脉迂曲(28.57%)及椎动脉正常者(12.50%)。结论应用 CDUS 联合 CTA/CE-MRA,可从责任血管形态学、血流动力学方面综合评价颈性眩晕的病因,对颈性眩晕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小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颈性眩晕患者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20例予常规口服西药治疗。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测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变化,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追踪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头痛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对照组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总分及绝大多数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针刀结合艾条压灸可明显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并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等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我科采用PCDN治疗颈椎病患者295例,其中颈性眩晕患者92例,61例获得2~3.9年(平均2.7±0.52年)随访,男性20例,女性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7.28±10.55)岁,采用改良颈性眩晕及伴随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61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改良评分分别为21.75±1.76、25.00±4.00、24.82±4.38、24.64±4.12分,均较术前(18.06±3.25分)明显上升,有效率分别为96.7%、75.4%、72.1%、72.1%。末次随访时,眩晕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的患者占72.1%(44/61),其中治疗节段包含C3/4或C4/5节段者43例(C4/5 30例,C3/4 4例,C3/4、C4/5 9例);C5/6、C6/7 1例。4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前后眩晕症状复发,复发率占6.6%,其中3例予以保守治疗,另1例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经治疗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17例随访无效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5例患者年龄偏高,术前均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其他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利用PCDN治疗颈性眩晕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选择C3/4和/或C4/5节段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桂枝葛根汤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饮片组、配方颗粒组和葛根定眩胶囊组各32例,分别采用桂枝葛根汤饮片、配方颗粒和葛根定眩胶囊治疗14 d,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酶联免疫法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IL-6及IL 1β的表达。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眩晕和头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饮片组眩晕评分优于胶囊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Vs和V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配方颗粒组和胶囊组椎动脉的Vm低于饮片组(P<0.05或P<0.01)。治疗后,饮片组和配方颗粒组血清IL 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饮片组和胶囊组血清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胶囊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饮片组血清IL 1β水平显著低于配方颗粒组和胶囊组(P<0.05)。结论:桂枝葛根汤三种剂型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相当,部分疗效指标饮片相比配方颗粒和胶囊更优。此作用可能与增加脑血流及抑制相关炎症因子IL-6及IL-1β的表达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nign proxysmal psitional vrtigo,BPPV)老年患者残余头晕症状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9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4例继发性BPPV老年患者(年龄>65周岁)的临床资料,分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n=42)和常规治疗组(n=42)。比较2组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及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1周、第2周的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分数。结果 和常规治疗组相比,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残余头晕症状持续时间明显较短(P=0.002)。复位成功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的DHI分数明显降低(P分别为0.040和0.030)。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继发性BPPV,可使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治疗1周和2周后DHI评分降低。  相似文献   
67.
熊瑛  李荣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9):1708-1712
目的 探讨耳内窥镜下鼓室内注射甲强龙对伴眩晕突聋患者听力康复及前庭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伴眩晕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和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甲强龙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内镜下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均治疗10 d。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前庭功能情况,采用血浆凝固法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42%,高于对照组的5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内窥镜下鼓室内注射甲强龙对前庭功能正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78%,高于对前庭功能异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38.46%(P<0.05)。治疗前,两组之间的前庭功能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的前庭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前庭功能正常占比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PT、APTT、TT和FIB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的PT、APTT和TT水平高于且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T、APTT和TT水平高于且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内窥镜下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伴眩晕突聋,有利于患者听力康复,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前庭功能和凝血功能,但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少,需要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用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结果:痊愈18例,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升清降浊法结合胸椎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眩晕量表评估的变化,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4例VBIV患者,随机分为脑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组(综合组)和牵引对照组(牵引组)。治疗前及治疗2疗程后检查TCD并进行眩晕量表的评估,观察脑电仿生刺激配合牵引治疗对VBIV患者血流速度及患者症状与功能状况的影响。结果综合组显效率为63.3%,牵引组显效率为7.1%。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综合组与牵引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颅内血流峰速均有明显提高(P〈0.05),综合组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配合牵引治疗VBIV可改善该类型颈椎病的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脑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2—6月13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对照组使用晕痛定胶囊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83/8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头重等症状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100.0%(38/38)比81.8%(18/22),100.0%(30/30)比83.3%(15/18),100.0%(6/6)比75.0%(3/4),85.7%(6/7)比75.0%(3/4),75.0%(3/4)比5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多普勒超声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13±3)mm/s比(23±4)mm/s,(8.2±2.2)mm/s比(3.8±3.2)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4)、(13.2±3.5)mm/s](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切、高切、中切全血比黏度与治疗前比较I(4.6±0.3)mPa/s比(3.0±0.2)mPa/s,(12.0±1.1)mPa/s比(13.6±1.1)mPa/s,(14.2±1.6)mPa/s比(17.1±1.9)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切、高切、中切全血比黏度指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0.3)、(12.6±1.1)、(15.0±1.7)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川芎清脑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性眩晕有显著疗效,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