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目的:进一步验证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成分尤其是丹酚酸B是采后干燥的产物;了解栽培过程中土壤水分状态对新鲜和阴干后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栽培的新鲜和采后阴干丹参样品中6种酚酸类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新鲜丹参样品中,均含有较高含量丹参酮类成分,但只有极度干旱胁迫时(土壤水势<30%),才可检测到丹酚酸B(<1%),且无其他酚酸类成分。阴干样品中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丹酚酸B含量达4.2%;丹参酮类成分也增加了30%以上。阴干后丹参中丹酚酸B及总酚酸含量与栽培过程中土壤水势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干燥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积累。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成分尤其是丹酚酸B是栽培和采后极度干旱(干燥)的产物,栽培过程中适度的干旱胁迫有利于药材中酚酸类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32.
通过在陕西境内由南向北的3种典型气候区以及过渡带布设22个试验区,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于春季栽植于上述试验区,统一规范人工栽培管理,采用HPLC检测样品的二萜醌类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并测定生物量数据(根长、分根数、根直径和根干重)。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获取试验区的降雨量、年均温、昼夜温差等10个关键农业生态气象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种源的丹参在不同气候生境条件下获得的所有试验区丹参样品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药典的限量标准,二氢丹参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气候区的丹参根系形态差别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10月相对湿度、4—10月水气压、4—10月累积日照时数、4—10月昼夜温差和年均温是影响丹参品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而4—10月20 cm平均地温、年活动积温、年均温、4—10月水气压、4—10月昼夜温差是影响丹参产量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丹参酮类物质均随纬度降低而升高,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基本随纬度升高而降低,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相对于水分和温度条件,丹参对日照时数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丹参可以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完成其正常生命过程,但与陕西北部的半干旱季风气候、中部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相比,南部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更利于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不同石灰添加量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该药材的栽培和自毒作用缓解提供参考。方法:添加不同梯度的生石灰,以生长指标、产量及丹参素、迷迭香酸、二氢丹参酮等7种活性成分含量为指标,探讨石灰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各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5 min,25%A;15~16 min,25%~40%A;16~18 min,40%~50%A;18~55 min,50%~75%A;55~56 min,75%~25%A),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添加石灰对丹参生长和生物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石灰添加量的增加,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物质呈现了显著地负相关趋势,丹酚酸类物质先升高后降低;丹参酮类物质先降低后增加。在连作土中按60 g·m-2添加石灰和在新土中按45 g·m-2添加石灰均能使丹酚酸类成分显著增加,丹参酮类成分显著降低;而当石灰添加量提高至75 g·m-2时,这两类成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添加石灰未对丹参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会产生显著影响;但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物质呈现了竞争性变化趋势,这可能与p H对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 HPLC)同时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 .[方法 ]选用mightysilRP 18(H)GP 2 50 4 6(5μm ) .流动相为甲醇 水 (75∶2 5) ,检测波长为 2 70nm ,流速为 1mL/min ,温度为 3 5℃ .[结果 ]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在 0 0 952~ 0 952 0 μg和0 12 2 2~ 0 2 850 μg内呈线性关系 ;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9 90 %和 99 69% .[结论 ]此方法快速、简便、可靠 ,为丹参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盛东峰  陈龙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9):1181-1185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胁迫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诱导生产丹参毛状根,经20 d悬浮振荡培养后,分别采用1.2%、2.0%、5.5%、10%的PEG-6000处理,并用HPLC法测定PEG-6000处理1周后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IA的量。结果 PEG-6000能够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PEG-6000为1.2%、2.0%、5.5%和10%处理条件下,丹参毛状根干质量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75.1%、83.0%、76.2%、76.1%;PEG-6000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丹参毛状根中4种丹参酮的量,2.0%5.5%的PEG-6000能够显著促进丹参酮I量的提高,1.2% PEG-6000能够显著提高隐丹参酮量的;二氢丹参酮I的量以2.0%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丹参酮IIA的量以5.5%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结论 PEG-6000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36.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the world, and the searching for novel efficacious and safe agents for lung cancer prevention remains the top priority of lung cancer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bioactive tanshinones from a Chinese herb Salvia miltiorrhiza, cryptotanshinone (CT), tanshinone I (T1) and tanshinone IIA (T2A), on the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of lung cancer cell lines. Tanshinones inhibited the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in vitro, with T1 the most potent, via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duction. Gene function assay showed that Aurora A knockdown by siRNA dramatically eliminated the T1 activity in vitro, suggesting that Aurora A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target for T1. We further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1 on the growth of H1299 nonsmall lung cancer cell in a mouse model. Tanshinone I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H1299 lung tumor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anshinone I at 200 mg/kg body weight significantly reduced final tumor weight by 34% (P < 0.05) associated with inhibiting proliferation and inducing apoptosis of lung cancer cells by 54% (P < 0.001) and 193% (P < 0.001), respectively, inhibiting lung tumor angiogenesis by 72% (P < 0.001), and reducing Aurora A expression by 67% (P < 0.001). On the other hand, T1 did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food intake or body weight. Our results provided experimental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1 may be an efficacious and safe ag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and Aurora A may be an important molecular target for T1 action against lung cancer.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37.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丹参药材农药残留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并为制定丹参农残含量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建立检测144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85种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所收集的来源于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及四川省的40批丹参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并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含量测定的规定对其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SAS 8.2软件分析研究丹参农药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40批丹参样品中有20批检测出有农药残留,均为非禁用或限用农药。其中19批检出草克净/嗪草酮,3批检出氟乐灵,8批丹参样品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含量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草克净/嗪草酮的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均没有相关性。结论:丹参药材栽培过程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农药使用情况,使用地区广泛,农药的种类趋于一致。草克净/嗪草酮的使用对丹参中丹参酮类、丹酚酸B的生成和代谢没有影响。该研究为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及为丹参农残含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沉淀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的可行性。方法以PVA浓度、药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PLGA与药物的用量比以及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及药物利用率为考察指标,根据星点设计原理进行实验安排,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经效应面法预测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各指标的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优化条件制备的样品平均粒径为225nm,包封率为(95.49±0.68)%、载药量为(2.03±0.03)%、药物利用率为(38.42±0.65)%。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工艺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39.
丹参总酮对大鼠在体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总酮在大鼠胃、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的吸收情况。方法以丹参酮ⅡA(TSIIA)为检测丹参总酮的指标性成分。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回流实验装置,利用UV双波长法测定肠循环液中TSIIA及酚红的含量。结果丹参总酮吸收速率ka随浓度的增加有显著下降趋势,吸收半衰期t1/2延长。结论丹参总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提示丹参总酮在机体内的转运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胃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丹参总酮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植物外源激素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对丹参生长和丹参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温室石英砂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单独施用GA3有利于丹参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增加,但对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一定抑制作用;施用低浓度和高浓度GA3均有利于3种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累积,施用中等浓度GA3则不利于3种丹参酮的累积。单独施用IAA对丹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且对株高、根长的影响亦不显著;总体来看,施用低质量浓度IAA(0.5mg/L)有利于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的累积,但随着IAA处理浓度增加,仅隐丹参酮量有所增加,而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量反而下降。两种激素配施时,低浓度GA3与低浓度IAA组合处理对丹参的生长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的量。结论施用适量的植物外源激素GA3和IAA能够促进丹参的生长和丹参根中3种丹参酮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