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57篇
  免费   2975篇
  国内免费   1381篇
耳鼻咽喉   132篇
儿科学   468篇
妇产科学   480篇
基础医学   4883篇
口腔科学   357篇
临床医学   2198篇
内科学   4764篇
皮肤病学   443篇
神经病学   1449篇
特种医学   6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0篇
外科学   2272篇
综合类   4134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1090篇
眼科学   810篇
药学   2296篇
  16篇
中国医学   509篇
肿瘤学   4340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605篇
  2022年   816篇
  2021年   1667篇
  2020年   1213篇
  2019年   1150篇
  2018年   1014篇
  2017年   985篇
  2016年   1135篇
  2015年   1257篇
  2014年   1688篇
  2013年   1886篇
  2012年   1657篇
  2011年   1767篇
  2010年   1572篇
  2009年   1516篇
  2008年   1453篇
  2007年   1406篇
  2006年   1221篇
  2005年   977篇
  2004年   786篇
  2003年   691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236篇
  1995年   217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70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42篇
  1978年   47篇
  1977年   32篇
  1976年   44篇
  1975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鼠肝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及PDGF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及PDGF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分离培养的SD大鼠肝细胞(n=30)内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同时观察10μg/L(n=30)和30μg/L(n=30)PDGF促进前胶原基因表达的作用.测定基因表达颗粒总面积占细胞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无论正常肝细胞或是在两种浓度的PDGF存在时,肝细胞内均可见到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正常肝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面积的百分比(%)为77±19和75±21;加10μg/LPDGF后为115±19和112±10,而加30μg/L后为152±34及181±28,且在后者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及P<001).结论PDGF在转录水平上促进肝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52.
本文报道我院1981年8月~1986年10月间收治的4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本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8岁。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36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者7例,空肠10例,回肠24例。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无一定规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且目前尚缺乏简便可靠的诊断措施,往往导致诊断延误。本文就本病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与诊断,误诊原因及辅助诊断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3.
用AGPC法抽提幼年家兔视网膜总RNA,并应用了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的方法。经斑点杂交显示幼年家兔视网膜出现C—sis原癌基因表达。对实验方法以及C-sis原癌基因表达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此方法快速、灵敏,检测C-sis原癌基因表达对深入研究视网膜生长发育及肿瘤等病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4.
用体外培养的人的伪表皮作为模型,进行药物毒理学作用的研究,观察了二甲亚砜(DMSO)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接触时间条件下,对人的伪表皮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均受抑制。低浓度条件下(1%),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在15~50%浓度下,D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而RNA合成仍增加;在高浓度条件下(70%~100%),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均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55.
目的:回顾性地探讨CT与肿瘤标记物结合能否提高对非小细胞性肺癌N2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方法:将1996~1999年支气管肺癌、CT诊断为N0-1淋巴结转移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根据病理结果重新分期为N0-1和N2;根据两组中血清β2-MG、CEA水平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的大小、β2-MG、CEA对CT诊断有一定的补充作用;结论:CT扫描对N2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作用,当不能确认N2转移时,肿瘤的大小、β2-MG、CEA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短发夹状RNA(shRNA)对PC 3M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 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hTRT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psilencer TRT,在质脂体介导下转染人前列腺癌PC 3M细胞,应用RT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TRT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应用SYBR Green染色法检测端粒 酶活性的变化。结果:重组体psilencer TRT转染细胞24h和48h后显著下调hTRTmRNA及蛋白水平,作用 48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85.39%和79.17%,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随着时间的延 长,端粒酶活性亦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利用短发夹状RNA干扰技术能有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为前 列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小肠细胞Bax、Bcl 2及c myc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它们与肠细胞凋亡的内在联系。方法 健康SD大鼠 36只随机分为 3组 ,空白对照组 (S组 )、缺血再灌注 +生理盐水组 (IR +NS组 )、缺血再灌注 +参附注射液组 (IR +SF组 ) ,每组 12只。采用钳闭肠系膜前动脉制备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检测Bax、Bcl 2及c myc蛋白的表达 ,每组选 2 4个视野分别测量光密度值 (OD值 )。TUNEL法检测凋亡的小肠细胞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IR +NS组BaxOD值明显高于S组 (P <0 .0 1) ,IR +SF组BaxOD值明显低于IR +NS组 (P <0 .0 1) ,且低于S组 (P <0 .0 5 )。IR +NS组Bcl 2OD值高于S组 (P <0 .0 5 ) ,且IR +SF组Bcl 2OD值高于S组 (P <0 .0 1) ,但IR +NS组与IR +SF组比较无显著差异。IR +NS组c mycOD值明显高于S组 (P<0 .0 1) ,且明显高于IR +SF组 (P <0 .0 1)。IR +NS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S组和IR +SF组 (P <0 .0 1) ,而IR +SF组高于S组 (P <0 .0 5 )。结论 参附注射液增加小肠组织Bcl 2蛋白的表达 ,降低Bax及c myc蛋白的表达 ,抑制小肠细胞凋亡 ,保护缺血再灌注小肠。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加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86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放疗方案以CAP、EP、MVP或MOP,每人至少化疗两个周期,化疗后10~14天放射治疗,放疗采用^60Co外照射。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3.7%,中位生存期14.5个月,对照组有效率67.4%,中位生存期10个月,两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结论 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加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较高,可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9.
目的:总结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38例外伤性小肠破裂的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治愈37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术前、术中处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采用 COEP(CTX、VCR、VP—16、PDN)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未分化肺癌50例,获 CR 5例(10%)、PR 28例(56%)、RR 33例(66%)。其中初治37例获 CR 2例(5.4%)PR 27例(73%)、RR 29例(78.4%);复治13例获 CR 3例(23.1%)、PR 1例(7.7%)、RR 4例(30.8%),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