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78篇
  免费   1776篇
  国内免费   1009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454篇
妇产科学   456篇
基础医学   4487篇
口腔科学   414篇
临床医学   1694篇
内科学   3409篇
皮肤病学   229篇
神经病学   1415篇
特种医学   2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973篇
综合类   3264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1186篇
眼科学   257篇
药学   1717篇
  2篇
中国医学   200篇
肿瘤学   17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493篇
  2020年   515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593篇
  2017年   649篇
  2016年   742篇
  2015年   891篇
  2014年   1218篇
  2013年   1435篇
  2012年   1350篇
  2011年   1483篇
  2010年   1271篇
  2009年   1210篇
  2008年   1313篇
  2007年   1307篇
  2006年   1264篇
  2005年   977篇
  2004年   910篇
  2003年   705篇
  2002年   579篇
  2001年   503篇
  2000年   377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205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2篇
  19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reward dependence, as measured by the 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PQ), is related to central noradrenergic activity, a proposition supported by two studies of urinary norepinephrine metabolite. In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190 normal young Han Chinese were examined, with genetic polymorphisms determined for the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1287G/A) and the α2c‐adrenoceptor (Del322–325) to test the association with TPQ personality trait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demonstrated for these two polymorphisms and any of the TPQ personality‐factor scores, including reward dependence and its subscales. Our negativ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investigated polymorphisms of the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and the α2c adrenoceptor do not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reward‐dependence personality trait as assessed by TPQ. © 2002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河南汉族群体的D1S5 49、D3S175 4、D2 2S683和CSF1PO、TPOX、TH0 1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 ACD抗凝血样采自 2 19名无血缘关系汉族个体 ,酚 氯仿法提取DNA ,应用复合扩增技术对D1S5 49等 6个短串重复序列 (STR)基因座进行扩增 ,采用高分辨率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影技术。统计各基因频率、计算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个人识别概率及亲权否定概率。结果  6个STR基因座基因频率的分布均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 ,各基因座的杂合度分别为 0 .7964、0 .72 3 1、0 .815 9、0 .75 81、0 .65 2 3、0 .6816;非父排除概率为 0 .62 46、0 .4914、0 .65 0 1、0 .5 2 3 6、0 .40 98、0 .42 87;个人识别机率为 0 .8996、0 .8781、0 .92 3 1、0 .8896、0 .8167、0 .83 92 ;多态信息含量为 0 .72 16、0 .6994、0 .742 1、0 .7169、0 .65 17、0 .710 6。结论 D1S5 49等 6个STR基因座是一组高度多态性的遗传标记系统 ,在人类遗传学及法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RB1基因位于DI3q14-21,与Wilson氏病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4.4cm(centimorgan),其3'端第17号内含子中p68RS2.0标记的等位片段与白种人相同,但基因频率存在差异,杂合子频率为43%。应用该标记对11个WD家系进行RFLP连锁分析,检出3名症状前患者,11名杂合子及3名正常纯合子,证实p68RS2.0标记可用于Wilson氏病的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筛选。  相似文献   
54.
中国人血管抑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中国人血管抑素(angiostatin,ANG)基因全长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应用RT-PCR,将5例健康人肝脏组织ANG基因克隆到pSP71载体上,用Sanger法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通过RT-PCR获得一个1141bp的扩增产物,测序发现与已报道的ANG比较,国人ANG上有3个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为第825位C→T;第927位T→G和第1078位G→A。前两个碱基突变氨基酸未发生变化,第3个碱基突变结果使缬氨酸(Val342)改变成为蛋氨酸(Met342)。结论:克隆得到中国人ANG基因片段,其碱基和氨基酸的变化可能是人群中该基因的遗传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55.
正常人及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PGC301为探讨,对10例胃癌组织及11例正常人体组织基因组DNA中胃蛋白酶原C基因的EcoR 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作了观察分析。发现在正常人体有三种常见等位片段,分别为20kb、5.7kb及3.6kb;一种稀有片段,3.5kb。在胃癌患者,未发现与正常人体不同的等位片段。但是,稀有片段及稀有杂交带型的出现频率高于正常组。这一结果对深入探讨胃蛋白酶原C基因稀有片段及稀有杂交带型对胃癌的诊断价  相似文献   
56.
57.
α adrenoreceptor 301–303 deletion polymorphism does not influence basal metabolic rate, insulin resistance or weight gain in Greek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利培酮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与其代谢酶细胞色素P4 5 0 2D6 (cytochromeP4 5 02D6 ,CYP2D6 )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 88例符合CCMD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 96例健康对照者作病例 -对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 8周 ,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osi tiveandnegativesymptomscale ,PANSS)评分评价利培酮疗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对CYP2D6exonⅠ的C188T位点突变进行检测 ,分析利培酮临床效应与其主要代谢酶CYP2D6 /C188T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上海地区人群的CYP2D6 /C188T突变率(弱代谢型 )为 36 .3% ,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1.15 ,df=2 ,P >0 .0 5 ) ,两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78,df=1,P >0 .0 5 )。进行性别及有否家族史分组后分析 ,亦无差异存在 ,且CYP2D6 /C188T突变与利培酮临床效应之间并无相关性 (χ2 =1.12 ,df=2 ;χ2 =0 .0 3,df=1,P >0 .0 5 )。结论 未发现中国人CYP2D6 /C188T多态性与利培酮临床效应的个体差异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取FH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结果:对1家2例临床诊断为FH的患儿及其父母从基因水平明确了诊断。LDL受体基因突变是位于第6外显子的移框突变,结论:PCR-SSCCP可以从基因水平对FH患者明确诊断,并可对先证者家族系成员早期诊断,以便提供咨询和指导。  相似文献   
60.
夏君慧  张旭  周赛君  林捷  叶好好 《浙江医学》2002,24(8):451-453,45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158名健康成人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9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且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结果 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高血压组(P<0.05)。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高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60岁以下起病者,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高血压脑梗死组则与高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无差别(均P>0.05),而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CE DD基因型是高血压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现高血压时间是高血压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ACE DD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性增高,早期发现及治疗高血压对降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