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373篇
  免费   16075篇
  国内免费   8347篇
耳鼻咽喉   3006篇
儿科学   8909篇
妇产科学   3488篇
基础医学   21068篇
口腔科学   5373篇
临床医学   32577篇
内科学   48453篇
皮肤病学   3382篇
神经病学   13186篇
特种医学   140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64篇
外科学   39495篇
综合类   27277篇
现状与发展   29篇
预防医学   16416篇
眼科学   4695篇
药学   29514篇
  122篇
中国医学   6437篇
肿瘤学   17214篇
  2023年   2707篇
  2022年   5158篇
  2021年   12341篇
  2020年   7193篇
  2019年   12696篇
  2018年   7331篇
  2017年   6600篇
  2016年   8647篇
  2015年   11595篇
  2014年   20606篇
  2013年   18770篇
  2012年   21407篇
  2011年   18414篇
  2010年   16567篇
  2009年   16062篇
  2008年   14668篇
  2007年   15036篇
  2006年   12602篇
  2005年   8792篇
  2004年   5019篇
  2003年   4305篇
  2002年   3593篇
  2001年   3053篇
  2000年   2761篇
  1999年   1960篇
  1998年   2350篇
  1997年   2148篇
  1996年   1863篇
  1995年   1889篇
  1994年   1802篇
  1993年   1448篇
  1992年   1588篇
  1991年   1456篇
  1990年   1507篇
  1989年   1412篇
  1988年   1304篇
  1987年   1126篇
  1986年   955篇
  1985年   1910篇
  1984年   2064篇
  1983年   1492篇
  1982年   1673篇
  1981年   1537篇
  1980年   1349篇
  1979年   1139篇
  1978年   885篇
  1977年   899篇
  1976年   772篇
  1975年   516篇
  1974年   5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相关蛋白C(SP-C)与合成脂质构成的重组PS活性的变化。方法 从新鲜猪肺的灌洗液中提取PS,从PS中分离出SP-C。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和棕榈酰油酰磷脂酰甘油按60:20:20的重量比混合,即为合成脂质(SL),将SP-C按1%、2%、3%(与脂质的重量比)加入SL中,制成三种重组PS:RS-1、RS-2和RS-3。将上述物质溶于生理盐水中即为实验液体。用气泡型表面张力计测定各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将PS缺如的未成熟胎兔随机分为4组:PS、SL、RS-3和对照组。分别向PS、SL和RS-3组气道内注入PS、SL、RS-3液;对照组未注入任何物质。然后进行人工通气,通气后5、10、15、20min测定各组潮气量。结果 PS的最小表面张力(γmin)为(0.9±0.3)mN/m,SL的γmin为(22.6±1.3)mN/m,明显高于PS(P<0.01);随SP-C浓度的增加γmin逐渐降低,RS-3的γmin降至(0.7±0.1)mN/m(与PS相比,P>0.05)。通气20min时,PS组、RS-3动物的潮气量分别达到(25±7)ml/kg、(25±4)ml/kg,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L组(P<0.01)。结论 不含SP-C的合成脂质表面活性低,加入SP-C后构成的重组PS表面活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胃腺癌中皿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30例胃腺癌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肿瘤皿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MSI阳性率为43.4%(13/30)。VEGF阳性率为60%(18/30)。MSI—H胃癌VEGF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MSI—H的胃癌与MSS胃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胃癌及肿瘤血管新生形成的途径。MSI—H肿瘤较低的VEGF表达可能可以解释为何MSI-H胃癌有较低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994.
IL-1B-31及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B基因(IL-1B)启动子区域-31位点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IL-1RN)多态性在中国南方人群胃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各基因型与胃癌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85例胃癌患者与265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标本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取基因组DNA,IL-1RN基因型采用PCR方法直接确定。IL-1B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型。结果:IL-1RN基因有5种基因型,分别是1/1、1/2、1/3、1/4、2/2型,其频率在病例组中分别为81.9%、14.6%、7.0%、1.8%和1.1%。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81.6%、16.5%、0、0.8%和1.2%。各基因型在病例与对照组中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IL-1B基因-31位点3种基因型C/C、C/T、T/T在胃癌病例组中频率分别为21.8%、48.6%和29.6%。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27.9%、48.8%和23.3%。与C/C型比较,携带T/T基因型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63.3%(OR=1.633,95%CI=1.014~2.628)。这一危险性在高年龄组、男性、饮酒、HP感染阳性、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中更为显著。结论:IL-1B基因启动子区域-31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该人群胃癌易感性相关;未发现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关联。  相似文献   
995.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 (MR)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8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灌注成像 ,采用GRE EPI序列 ,重建相对脑血容量 (rCBV)彩图后 ,以肿瘤对侧对应部位和对侧正常脑白质为参照 ,分别计算出肿瘤最大rCBV1及rCBV2 ,并与病理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最大rCBV1值分别为 1.38± 0 .36和 4 .32± 3.4 1,最大rCBV2值分别为 2 .83± 0 .76和 9.71± 6 .2 3;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rCBV1或rCBV2值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另外 ,rCBV1、rCBV2间有高度相关性 (r =0 .736 ,P <0 .0 0 1)。 结论 :MR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6.
人正、反义转化生长因子beta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beta 1(TGFβ1)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从人胎脑的cDNA文库中扩增出TGFβ1共 12 84bp长的DNA片段后 ,与T载体直接进行高效连接 ,并测序证实无突变。接着利用TGFβ1引物两端所设计的酶切位点将目的片段定向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构建的正反义表达重组体 (pcDNA3.1 TGFβ1和pcDNA3.1 antiTGFβ1)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证实其中有目的片段完整插入。结果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人正、反义TGFβ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结论 :人正、反义TGFβ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为今后研究腹膜纤维化的防治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肝组织纳米细菌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纳米细菌(NB)感染,为其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认识。方法 55例慢性肝病(25例慢性乙肝和30例肝炎后肝硬化)、43例肝癌病人和336例健康人血清采用ELISA、免疫组化和钙染色;53例慢性肝病(28例慢性乙肝和25例肝硬化)、43例肝癌和15例对照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部分阳性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慢性肝病、肝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清ELIS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0%、9.3%和8.0%,慢性肝病NB感染率高于健康人(P〈0.05)。免疫组化染色感染率分别为14.5%、4.7%和5.7%(P〈0.05)。钙染色分别为7.3%、4.7%和6.5%(P〉0.05)。(2)慢性肝病、癌及癌旁、对照组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20.8%、16.3%、14.0%和0%(P〉0.05)。部分肝癌和癌旁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细菌样微生物结构(3/5)。结论 部分慢性肝病、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慢性肝病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率高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998.
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应用抗MUC1粘蛋白核心蛋白抗体(DF3抗体)检测60例胃癌根治标本及对照组20例胃正常黏膜组织标本MUC1粘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55%(33/6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0%(22/31),无淋巴结转移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7.9%(11/29),组间差别显著(P<0.05).按PTNM分期,Ⅰ期胃癌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Ⅱ期表达率68.8%,Ⅲ期表达率53.3%,Ⅳ期表达率78.6%,Ⅰ期与Ⅱ、Ⅲ、Ⅳ期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统计表明,MUC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状况较MUC1阴性组差(Log-Rank检验,P=0.037).结论在进展期胃癌中MUC1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随着胃癌的进展MUC1表达呈上升趋势;MUC1粘蛋白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99.
Richard H. Myers 《NeuroRx》2004,1(2):255-262
Summary:Huntington’s disease (HD) is a dominantly transmit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with wide variation in onset age but with an average age at onset of 40 years. Children of HD gene carriers have a 50% chance of inheriting the disease. The characteristic symptoms of HD are involuntary choreiform movements, cognitive impairment, mood disorders, and behavioral changes which are chronic and progressiv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illness. HD is a “trinucleotide repeat” disorder, which is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AG repeats in the HD gene. Repeats of 40 or larger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expression, whereas repeats of 26 and smaller are normal. Intermediate numbers of repeats, between 27 and 35,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expression but may expand in paternal transmission, resulting in the disease in descendents. Repeats of 36–39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enetrance whereby some develop HD and others do no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tic defect in HD permits direct genetic testing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gene alter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disease. Tests may be performed in three circumstances: (1) confirmation of diagnosis, (2) predictive testing of persons at genetic risk for inheriting HD, and (3) prenatal testing. Testing is widely available and much experience has been gained with protocols that assist the individual in making an informed choice about test options, and minimiz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motion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000.
间接复位与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庆林  张春才 《中国骨伤》2004,17(2):124-125
应用内固定治疗骨折和保护骨的血供一直是一对矛盾,近年AO针对自身治疗原则中的某些不足,提出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其核心目的就是保护骨折局部血运。间接复位(indirect reduction)和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oste osynthesis,MIPD)是BO原则中的两个主要技术,其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就两门技术的原理、操作要点、应用前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