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题释义: CD200+亚群细胞: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分选获得的高表达CD200抗原的一群细胞。属于免疫球蛋白超级家族的膜糖蛋白CD200在调节免疫反应方面很重要,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移植排斥:在同种异基因组织、器官移植中,受者的免疫系统会对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这是一个涉及多种免疫反应的免疫学现象。排斥反应的轻重取决于供者与受者之间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的差异程度。 背景:免疫排斥反应仍是皮肤异体移植面临的重要难题,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高表达CD200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细胞具备较强的免疫调节能力。 目的:进一步研究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CD200+亚群细胞对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的调节作用。 方法:构建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经尾静脉分别将PBS(对照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CD200+亚群细胞(CD200+-PMSCs组)输注C57BL/6小鼠体内。观察移植物的开始坏死时间、存活时间、皮片状态;细胞治疗7 d,采集小鼠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采用Q-PCR、ELISA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PMSCs组与CD200+-PMSCs组移植物状态良好,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 < 0.001);CD200+-PMSCs组移植物状态及存活时间均优于PMSCs组(P < 0.01);②细胞治疗7 d,PMSCs组与CD200+-PMSCs组白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③与对照组相比,CD200+-PMSCs组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明显升高(P < 0.05),PMSCs组、CD200+-PMSCs组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量则明显下调(P < 0.05,P < 0.01),同时CD200+-PMSCs组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PMSCs组(P < 0.01,P < 0.05);④与对照组相比,PMSCs组、CD200+-PMSCs组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 < 0.05,P < 0.01),而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则明显下调(P < 0.05,P < 0.001;P < 0.01,P < 0.001),同时CD200+-PMSCs组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PMSCs组(P < 0.05);⑤结果表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排斥具有调节作用;CD200+亚群细胞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能力更强,其机制可能是CD200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免疫相关因子参与免疫反应。 ORCID: 0000-0002-9945-9094(刘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揭示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于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模,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灸命门组灸命门穴、灸关元组灸关元穴、灸非穴组灸关元穴左侧旁开0.5cm处。观察足爪肿胀率并观测血浆、下丘脑、垂体和淋巴结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灸命门组比较,灸关元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灸命门组与灸关元组左足组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血浆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淋巴结中的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灸命门穴和非穴对右足原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灸命门穴、关元穴、非穴对左足继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推测艾灸上述穴位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整作用是通过提高淋巴结β-EP含量、调动中枢内β-EP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3.
婴幼儿肠道菌群自定植起,随着年龄增长,需历经多次改变才能最终形成微生物稳态。本文主要介绍婴幼儿肠道菌群受分娩阶段、喂养方法、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疾病因素、药物使用后发生的改变,及其在肠道免疫功能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比对两种工艺六味地黄口服液制剂耐缺氧与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以6、3、1.5g/kg 3个剂量组的两种六味地黄口服液制剂给予小鼠灌胃14d,通过耐缺氧、碳廓清试验,观察两种工艺六味地黄口服液对小鼠死亡时间、碳廓清指数及胸腺、脾脏指数的影响。结果各剂量组的各项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六味地黄口服液均能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增强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碳廓清能力。结论两种工艺均具有增强小鼠常规耐缺氧能力、免疫调节功能作用,且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铁苋菜提取物对大鼠结肠炎组织损伤的修复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结肠炎模型,灌胃用药2周后,评价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肿瘤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铁苋菜提取物(200、400、600mg.kg-1)灌胃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模型大鼠CMDI、MPO活性,减少MDA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TNF、IL-8、IL-10水平,且与用药剂量呈一定量效关系。结论铁苋菜提取物通过拮抗氧化、免疫调节、损伤修复作用缓解结肠炎大鼠炎症反应,减轻结肠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CpGODN体外活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CpG—ODN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活化的PBMC与肿瘤细胞按50:1的比例共孵育72h后,以MTT和酶学检测活化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CpC—ODN诱导活化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而对正常肝细胞则无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CpG—ODN可诱发机体免疫效应,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7.
木耳菌丝体及其醇提物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耳菌丝体小鼠ip给药能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使环磷酰胺引起的半数溶血值HC50减少恢复正常;其醇提物体内外均能明显抑制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缩短小鼠红细胞电泳时间。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颗粒对慢性胃炎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盐酸乙醇灌胃、过度疲劳和饥饱失常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胃炎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予香砂六君颗粒5 g·kg~(-1)·d~(-1),以香砂六君丸(2.25 g·kg~(-1)·d~(-1),灌胃)为阳性对照。给药8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外周血和胃黏膜下CD_3,CD_4和CD_8T淋巴细胞数量及计算CD_4/CD_8比值。结果:香砂六君颗粒5 g·kg~(-1)·d~(-1)组大鼠外周血及胃黏膜CD_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CD_8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CD_4/CD_8比值增大,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香砂六君颗粒与香砂六君丸的作用相近。结论:香砂六君颗粒对实验性慢性胃炎大鼠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复肝春6号(FGC-6)的抗肝癌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种H22肝癌细胞的小鼠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组(5-Fu组)、FGC-6 高、中、低剂量组(含生药量70,35,15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10 d。观察小鼠瘤重、体重、NK细胞杀靶活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量的变化。制备FGC-6含药血清,以MTT法和生长曲线法观察该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H2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结果:FGC-6高剂量可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且FGC-6含药血清对H22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模型组荷瘤小鼠的NK细胞杀靶活性和脾细胞IL-2分泌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而FGC-6高剂量组荷瘤小鼠的NK细胞杀靶活性、脾细胞IL-2分泌量和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得到明显改善,FGC-6中剂量治疗使荷瘤小鼠的脾细胞IL-2分泌能力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FGC-6可明显抑制H22细胞的生长,改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