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28篇
  免费   1871篇
  国内免费   580篇
耳鼻咽喉   203篇
儿科学   163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2146篇
口腔科学   2054篇
临床医学   2937篇
内科学   1595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433篇
特种医学   19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878篇
综合类   603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98篇
眼科学   205篇
药学   2031篇
  59篇
中国医学   1346篇
肿瘤学   175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907篇
  2021年   1495篇
  2020年   1471篇
  2019年   1073篇
  2018年   953篇
  2017年   1092篇
  2016年   1271篇
  2015年   1154篇
  2014年   2424篇
  2013年   2375篇
  2012年   2189篇
  2011年   2416篇
  2010年   1964篇
  2009年   1859篇
  2008年   1656篇
  2007年   1666篇
  2006年   1424篇
  2005年   1353篇
  2004年   1128篇
  2003年   843篇
  2002年   650篇
  2001年   565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406篇
  1998年   319篇
  1997年   290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上胸椎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15例病人按AO分型,A型2例、B型10例、C型3例。均经后路切开复位、脊髓减压、长节段内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随访18-24个月,后路长节段固定随访时无一例失败,完全瘫的患者9例中有1例神经功能改善I级.不完全瘫的5例均有Ⅲ级改善,1例无神经损伤。结论 上胸椎骨折损伤严重,后路长节段固定技术是一种合理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不同类型的股骨干骨折18例,胫骨干骨折15例.结果33例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5.2个月,33例均骨性愈合.未出观畸性愈合、再骨折、断钉及膝、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3.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病理机制及诊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15例经手术治疗的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鼻漏的病理机制及其与诊断治疗的关系。方法本组共1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颅底骨折13例,自发性1例和垂体瘤术后1例。重点分析术前CTMRI扫描,术中所见,以及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术中见14例患者神经组织疝入鼻窦,垂体瘤术后鼻漏为鞍上池下疝,其中后7例的CT扫描显示骨缺损,MRI显示神经组织下疝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15例术后14例治愈,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组织或鞍上池经颅底缺损疝入鼻窦为外伤后或自发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病理机制的重要环节,由于上述组织的疝入,导致粘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冠状CT扫描和MRI可确定瘘口部位,如果冠状CT有骨缺损,MRI检查相应部位有脑组织下疝,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比较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门诊就诊的70例Bennett骨折患者,按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35例(纸夹板内收位固定)和对照组35例(石膏外展位固定)进行治疗。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拆除固定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分别于骨折后6、8、12、16、20及24周按改良的Gabriele评分系统对其患手功能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的优良率在8、12、16及20周时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和2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功能评分方面,8、12、16、20及24周时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ennett骨折的治疗中,纸夹板内收位固定与石膏外展位固定相比能明显加快患手功能的恢复,而且固定轻便、舒适,患者易于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5.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第二军医大学第七医疗队于5月15日凌晨抵达重灾区江油市,至7月7日离开54d中,共处理开放性胫腓骨骨折43例.山于地震伤在不同时期、不同震级、不同地理环境及建筑物条件下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加上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高致残率(截肢、感染、肢体短缩)在地震伤中的高发生率[1],故将这43例的病例特点及我们的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7.
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切开复位AO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2例。结果所有患随访3~13个月,平均7.5个月。临床疗效评估:优7例,良3例,进步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LPHP具有固定可靠、减少软组织损伤、保护血运、利于关节囊和肩袖修复、有助于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特点,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8.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20-year-old man with an ipsilateral mid-third clavicle fracture with grade V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CJ) disloc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injuries is rare. A literature search produced various treatment algorithms. In this case, th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 Bosworth screw.This work was carried out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William Harvey Hospital, Ashford, Kent, UK  相似文献   
109.
AO跟骨板在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评价AO跟骨板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1例29足严重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Ⅲ型18足;Ⅳ型11足,采用AO跟骨板及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进行有限坚强内固定。对年老、骨质疏松严重的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整复跟骨外形后,AO跟骨板固定,同时一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29足Ⅲ、Ⅳ型跟骨骨折行AO跟骨板固定总体优良率为82.8%。结论 AO跟骨板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术后早期功能练习.减少骨折并发症,是一种治疗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Surgical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This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fact that sufficient implant fixation in humeral head fractures is often not achieved due to substantial bone tissue loss with increasing age.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locking plates and locking nail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linical practice with varying results. The biomechanical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locking plate osteosynthesis as well. The following paper focuses on bone quality, biomechanical studies and biology of proper osteosynthesis and reviews the most rece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