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43篇
  免费   2051篇
  国内免费   722篇
耳鼻咽喉   221篇
儿科学   182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2103篇
口腔科学   2047篇
临床医学   3385篇
内科学   1533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721篇
特种医学   21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3994篇
综合类   6473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244篇
眼科学   234篇
药学   2246篇
  62篇
中国医学   1434篇
肿瘤学   320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550篇
  2022年   941篇
  2021年   1633篇
  2020年   1565篇
  2019年   1169篇
  2018年   1054篇
  2017年   1227篇
  2016年   1410篇
  2015年   1293篇
  2014年   2703篇
  2013年   2679篇
  2012年   2410篇
  2011年   2604篇
  2010年   2109篇
  2009年   2005篇
  2008年   1781篇
  2007年   1800篇
  2006年   1533篇
  2005年   1457篇
  2004年   1186篇
  2003年   904篇
  2002年   711篇
  2001年   598篇
  2000年   468篇
  1999年   432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332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203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48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22篇
  1977年   15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61.
目的 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腓总神经卡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腓总神经卡压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作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测和分析。结果 21条患病神经中1条神经波形消失。其余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速度减慢,尤其是跨腓骨小头段,波幅降低,传导时间延长,42块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中有30块出现失神经电位。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腓总神经卡压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影响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应用空心螺钉治疗的1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外伤至手术时间与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及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6例患者获平均(3.2±2.5)年(1~11年)随访。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骨折内固定失败6例,骨折周围再骨折2例,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年龄是引起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还与骨质情况及内固定技术有关。本组16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坏死率为13.8%。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主要是骨折类型,其次为骨折复位情况。结论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对多。②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高龄患者,建议行人工关节置换术。③内固定术应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牢靠,以减少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复杂骨折中粉碎骨折块辅助固定的意义。[方法]下肢复杂骨折78例根据AO分型均为C型骨折,通过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辅以拉力螺钉固定。[结果]术后摄片骨折及骨折块达解剖或功能复位,随诊6~24个月,优良率为94.88%(74/78例)。[结论]四肢复杂骨折治疗中,粉碎骨折块的螺钉辅助固定能够加强交锁髓内钉的稳定性,减少断钉、断棒现象,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4.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5年3月-2005年3月收治26例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横韧带损伤,23例有神经损害表现。X线检查显示寰椎弓环及侧块不同部位骨折,寰齿间距(ADI)为4.7mm。5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余21例行颈椎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2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4例成功,另1例失败再行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韧带断裂后寰椎前脱位的程度以及是否造成脊髓压迫,诊断以ADI为主、并结合外伤史及临床表现。对于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或已有横韧带损伤且存在典型神经症状的患者,应早期行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鼻窦内镜对鼻中隔骨折的诊治。方法:45患者就诊时均行鼻窦内镜检查、鼻骨侧位片和鼻窦CT检查。均在鼻窦内镜下行鼻骨骨折复位术和鼻中隔成形术。结果:1例患者术后鼻外形改善不明显外,其余均得到治愈。结论:鼻窦内镜检查并酌行CT扫描是确诊鼻中隔骨折的主要手段,鼻骨骨折整复术同时可行鼻中隔成形术。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 8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对 4 6例 8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4 6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手术优良率 89 7%。结论 对高龄患者要有充分认识和准备 ,大部分患者能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优良效果  相似文献   
67.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5年9月收治74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4例)和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5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V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相似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迪索泰(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在长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四肢长骨骨折病例21例,应用Fixion^TM系统内固定,术后评定骨折愈合情况与患肢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18个月,21例均达到骨折愈合,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85.7%。结论Fixion^TM可膨胀髓内钉系统操作方法简捷,具有良好的髓腔适配,可以采用微创侵入方式,实现骨折快速稳定的髓内固定,临床治疗长骨骨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9.
70.
Introductio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vitamin D receptor (VDR) Bsm I and Fok I genotypes, parity, and risk of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were evaluated in a statewide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Utah.Methods Women age 50–89 years with hip fracture (n=882) were ascertained via surveillance of 18 Utah hospitals from 1997 to 2001. Age-matched contr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n=897).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in their homes, an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genotyping.Results I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that controlled for multiple confounders, Bsm I VDR genotype but not Fok I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OR bb vs. BB genotype: 0.68; 95% CI: 0.50, 0.95). In similar analyses, no overall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arity status and risk of osteoporotic hip fracture. However, the effect of VDR genotype was modified by parity status. Among nulliparous women (n=140), Bsm I genotyp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OR bb vs. BB: 0.82; 95% CI: 0.28, 2.4); among primiparous women (n=133), bb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ip fracture (OR bb vs. BB: 3.30; 95% CI: 0.96, 11.29); among multiparous women (n=1,400), bb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 of hip fracture (OR bb vs. BB: 0.59; 95% CI: 0.42, 0.84).Conclusion VDR Bsm I geno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hip fracture in Utah women, and this effect was modified by parity status. Hormonal or lifestyle factors related to parity may underlie this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