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5篇
  免费   980篇
  国内免费   361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5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711篇
内科学   309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174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2675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28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23篇
  19篇
中国医学   4912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616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410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961篇
  2013年   544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777篇
  2010年   664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骶后孔(八髎穴)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八穴的针灸推拿以及骶后神经和骶管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我们测量了 30例骶骨标本 ,将骶后中线定为Y轴 ,将通过两骶角的连线定为X轴 ,测定骶后孔中点至两轴的距离 ;并测量骶后孔的口径 ,骶后孔中点至相应骶前孔中点的间距以及每侧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确定了两种骶后孔定位方法 ,取得了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的数值 ;4对骶后孔口径的大小顺序是 :1孔 >2孔 >4孔 >3孔。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可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避免一些给患者带来的损伤 ,可使一些医疗麻醉等措施得以成功实施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上,采用制霉菌素穿孔法膜片钳技术,研究AMPA受体和NMDA受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激活AMPA受体可逆性地抑制NMDA反应,该效应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而且,通过AMPA受体通道内流的钙离子单独即足以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反应.本结果证明,钙离子可透性AMPA受体可能参与了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调控.该过程可能与针刺镇痛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3.
针刺大鼠“人中”、“四白”穴使之产生明显镇痛效果后,再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1、2、4、6、8、10、12h,到预定时间立即将动物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计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各种有衣小泡的数量、形态以及在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例关系;而双壁有衣小泡则显然与之不同,它不仅形态多样,数目也随针刺时间而改变。本文将观察到的双壁有衣小泡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存在者。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存在者。3、与终末质膜相连且融合而成簇存在者;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成簇者;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突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双壁有衣小泡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过程中双壁有衣小泡在1~8h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h时开始增多,4h显著增多,8h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10h已恢复到4h的水平,到12h恢复到针刺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双壁有衣小泡,其形成基本上不随时间而变化。本文认为双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是较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更为有效地继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之后膜再循环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4.
针药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纳用针药并治、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结果治愈16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说明针刺配合强筋汤及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起到协同的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5.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针刺配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6 8例 ,总有效率 97.0 6 % ,与药物对照组相比 ,P<0 .0 1 ,说明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  相似文献   
46.
耳针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耳针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 8例正常足月初产妇临产后取耳穴、子宫穴、神门穴、交感穴、内分泌穴针刺镇痛 ,同时以 6 0例足月妊娠的正常产妇为对照组 ,不采取任何方法进行镇痛。记录 2组镇痛效果及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的数值。结果 :耳针能协调子宫收缩、减轻疼痛、缩短产程 ,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评分均无影响。结论 :耳针用于分娩镇痛安全、简便、有效、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47.
针刺对骨折家兔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针对骨折家兔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期分组观察骨折家兔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并结合光镜观察甲状腺体,图像分析甲状腺滤泡,。结果:针刺组甲状腺激素分泌活跃,甲状腺滤泡休整较小,其作用贯穿于整个骨折愈合的过程中,但以骨折的中,后期为著,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能促进骨折家兔甲状腺功能的,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8.
电针调控大鼠胃运动中c-fos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原癌基因c-fos可以作为神经元被激活的一种标志,以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为观察指标。结合胃电的变化来探讨穴位电针调节胃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生理的方法,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等不同穴位,c-fos在中枢延髓孤束核(NTS)及迷走神经背运动核(DMV)中的表达,同时采用浆膜法检测胃电变化情况。结果 电针刺激足三时等不同穴位c-fos在NTS及DMV中的表达情况不同,且胃电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结论 穴位电针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以c-fos的表达作为激活标志,提示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TS及DMV神经元的激活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9.
从中风失语、鼻渊哮喘、顽固性呃递三验案,介绍了肖少卿教授檀长经穴透刺、针药并角、针灸手法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50.
采用局部注射 ,针刀松解 ,手法剥离 ,中药调理 4步法有机结合治疗肩周炎 2 0 8例 ,结果治愈 187例 ,显效 13例 ,优良率 96.3 %。认为针对局部病变及肩部整体功能调理 ,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