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38篇
  免费   2148篇
  国内免费   427篇
耳鼻咽喉   164篇
儿科学   136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789篇
口腔科学   352篇
临床医学   5193篇
内科学   1486篇
皮肤病学   53篇
神经病学   207篇
特种医学   96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887篇
综合类   4555篇
预防医学   1184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1467篇
  4篇
中国医学   227篇
肿瘤学   83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455篇
  2021年   773篇
  2020年   657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97篇
  2016年   764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649篇
  2013年   1348篇
  2012年   1968篇
  2011年   2150篇
  2010年   1922篇
  2009年   1842篇
  2008年   1834篇
  2007年   1893篇
  2006年   1809篇
  2005年   1515篇
  2004年   1228篇
  2003年   736篇
  2002年   534篇
  2001年   463篇
  2000年   429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245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85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新生儿呕吐性疾病的消化道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呕吐性疾病的造影技术,探讨其影像特征。方法:对比剂引入方式采用吸吮法和插胃管抽液后再注入对比剂两种方法;选用对比剂有6 0 %~80 % (W/V)的硫酸钡混悬液30~4 0ml或30 %泛影葡胺30ml;采用不同体位多轴位观察摄片,并对5 4例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 4例新生儿消化道造影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先天性幽门狭窄11例(19 6 % ) ,胃食管反流34例(6 3 0 % ) ,环形胰腺9例(16 .7% )。经手术治疗2 0例均与术前X线诊断相一致。结论:传统的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呕吐病因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造影技术和特有的造影征像能够及时地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原发性骶骨肿瘤的病理学分型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48例原发性骶骨肿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行常规X线平片、CT和/或MR检查,结合病理回顾分析了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原发性骶骨肿瘤以脊索瘤(21例)最多见,其次是巨细胞瘤(7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软骨肉瘤(4例)、滑膜肉瘤(3例),囊肿(3例),其它相对少见,包括纤维组织细胞癌1例,尤文氏肉瘤1例,梭形细胞癌1例,节细胞神经瘤1例。影像表现包括软组织肿块、骶孔扩大、瘤灶内钙化、骨嵴形成等不同特点。常见原发骶骨肿瘤常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原发骶骨肿瘤病理分型相对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化,诊断常需综合不同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的成像方法.资料与方法 应用40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将113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心率<75次/min(90例),另一组心率≥75次/min(23例),将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感兴趣区(ROI)分别设定在肺动脉主干平面的升主动脉段和降主动脉段,探讨最佳冠状动脉成像的方法.结果 将ROI设置在肺动脉平面主干的降主动脉比升主动脉能获得更好的冠状动脉图像.结论 40层螺旋CT对心率<75次/min、选择肺动脉主干平面的降主动脉段作为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ROI,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SARS流行期间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变化特点。方法 对76例SARS流行期间发热留观室收治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1)此组肺炎患者多为青壮年(占60.53%),无固定职业或职业性质流动性较大者居多(69.74%);(2)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以中高热为多见(80.26%),发病早期部分患者呼吸道症状并不明显(67.10%),外周血WBC在正常或低于正常范围(85.53%),淋巴细胞比例减少(75.00%);(3)肺部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润;病灶形态以斑片状和球形多见(77.63%);病灶常位于肺周边,常出现支气管气像;动态观察病变影像大多无明显进展(88.16%%),经治疗均完全吸收。结论 SARS流行期间普通肺炎与非典型肺炎有相似的临床及胸部影像表现;肺部CT扫描能早期发现肺炎患者的异常阴影,明显优于胸片,但无特异性。因此,在SARS流行期间发热诊室医务人员应加强肺部炎性改变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48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同期行CT增强扫描,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析PET/CT诊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与假阳性因素。结果48例患者共切除区域淋巴结313枚,转移淋巴结51枚,PET/CT结果7枚假阴性。8枚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7%,高于CT(57%,94%;P=0.002,0.045)。3枚假阴性淋巴结内的癌灶较小;2枚淋巴结短径约为0.4mm,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枚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图像无法区分而视为原发灶。8枚假阳性淋巴结为患者在原发病灶基础上并发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和淋巴结炎症,使其糖代谢率增高。结论假阳性出于(1)淋巴结的短径小于PET/CT的空间分辨率;(2)淋巴结内的小癌灶糖代谢率较低;(3)紧邻原发灶的淋巴结与原发灶无法区分。原发肿瘤合并肺部疾病是导致PET/CT出现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PSH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1976年1月至2002年12月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SH共45例,其中男3例,女42例(93.3%),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9岁。无症状由体检发现19例(42.2%)。影像学资料(包括胸部正、侧位X线片和CX)完整的PSH共20例。平扫7例,直接增强扫描13例。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典型X线片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无分叶及毛刺。CT平扫7例,病变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直接增强扫描13例,9例为均匀强化(其中4例增强早期呈不均匀强化,延时后均匀强化),4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强化的最大CT值为135HU。13例增强CT的病变中,强化程度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的11例,全部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含有较大面积低密度区的1例,组织学显示有囊变。影像检查见有钙化的5例均与病理学所见吻合。结论有助于PSH影像诊断的指标为:(1)40-60岁的女性患者;(2)胸片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3)CT平扫密度均匀,有时有小低密度区和粗大点状钙化,偶尔可见囊性变;(4)CT增强后有中度至明显强化。对于增强早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的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应行延时扫描。  相似文献   
107.
原发性肝癌肿块和肝脏螺旋CT三维体积测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以水浸法为标准检验原发性肝癌肿块和肝脏螺旋CT(MSCT)三维、(3D)体积测量方法的精确性。方法  (1)体外实验组选择新鲜完整不同大小猪肝 2 5只煮熟成形 ,以水浸法测量实际猪肝体积 ;然后参考Matsumoto等的模型制作法建立模型 ,CT扫描后采用三维表面阴影成像法(3D SSD)扫描整个猪肝 ,利用专门体积测量软件测量猪肝体积。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2 )选择 2 5例块状型肝癌病例 ,分别采用径线法及 3D体积测量法测量肿块体积 ,对其中 2例手术切除病例分别进行术前肿块体积 3D测量、径线测量和术后肿块水浸法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水浸法测量 2 5只猪肝实际肝体积范围 6 8 5 0~ 115 0 10ml,3D体积测量肝体积范围 6 9 78~10 6 9 97ml;统计学分析体外实验组二种测量方法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1 4 2 7,P >0 0 5 )。 (2 )2 5例块状型肝癌患者术前CT径线法测量肿块体积范围 395 16~ 2 74 7 70ml,3D体积测量肿块体积范围 2 0 3 10~ 14 6 3 19ml,统计学分析二组数据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t=7 6 89,P <0 0 0 1)。 2例手术切除病例 ,1例术前肿块体积 3D测量为 (2 1 75± 0 6 0 )ml、径线法测量为 33 73ml,术后肿块水浸法测量为 2 1 5 0ml;另 1例术前肿块体积 3D测量为 (  相似文献   
108.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and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 are the accepted modaliti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racture risk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However, neither method provides a direct measurement of bone mechanic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a prototype device, known as a mechanical response tissue analyzer (MRTA), which provides direct mechanical measurement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one. A total of 56 healthy volunteers (20 men and 36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8 and 83 were recruited. The MRTA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ross-sectional bending stiffness (EI) of the ulna bone. Axial speed of sound (SOS) at the ulna bone was determined by QUS; bone mineral content (BMC)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ere determined by DXA. Correla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analyses of variance (ANOVA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three modalities. Thes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trong linea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various technologies, the bone properties reflected by MRTA are not fully explained by DXA and QUS. We conclude that the total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MRTA measurements is uniqu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lineate th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bone strength that are captured by MRTA, but not by DXA or QUS.  相似文献   
109.
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央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CT表现特点,并找出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结核、结节病、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7例中央型SCLC、60例NSCLC,5例肺结核,2例结节病,3例纵隔淋巴病的胸部平片及CT资料,全部病例均行胸部平片和CT平扫、增强检查。结果:57例中央型SCLC,CT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长轴生长的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相对少见。NSCLC60例主要表现为肺门肿块,支气管阻塞性改变相对多见。5例肺结核表现为肺内结节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同侧和/或对侧肺内结核病灶。2例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3例纵隔淋巴病表现为中前纵隔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结论:沿支气管长轴生长的肺内肿块、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阻塞改变少见,随访1~2个月,肿块体积增大1倍以上,是中央型SCLC的CT诊断要点,据此特征诊断正确率达80%。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方法可与NSCLC、肺结核、结节病、纵隔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0.
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MPVR)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临床疑诊阑尾炎收治入院手术患者39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扫描和MPVR重建2种CT检查,术后31例确诊为阑尾炎,从阑尾充血、水肿至阑尾脓肿共分5级(正常阑尾为0级)。结果对照手术病理,MPVR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率872%,敏感度90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667%。常规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度385%,敏感度387%,特异度375%,阳性预测值706%,阴性预测值136%。28例确诊急性阑尾炎的MPVR重建片所示5种主要征象及出现频率如下阑尾肿大(管腔直径>6mm)(964%),阑尾结石(267%),回盲部肥厚(367%),阑尾周围炎(714%),脓肿(107%)。结论多层螺旋CTMPVR重建技术显著提高了CT对临床症状模棱两可、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并可减少重型阑尾炎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