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83篇
中国医学   145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目的 首次对软珊瑚来源共附生裂褶菌属真菌Schizophyllum sp. CGF9-1-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结构新颖、生理活性好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以PDA及真4培养基发酵软珊瑚共附生真菌Schizophyllum CGF9-1-2;采用硅胶、凝胶、ODS等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对其菌丝体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现代波谱解析手段,并与文献数据对照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其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依次为7, 8-二甲基四氧嘧啶(1)、杂色曲霉素(2)、Arugosin C(3)、酒酵母甾醇(4)、(22e,24r)-3β, 5α, 9α-三乙烯基麦角甾-7, 22-二乙烯-6酮(5)、1-亚油酸甘油酯(6)、10-十七烯酸甲酯(7),2-辛烷烯酸甲酯(8)、十八烷酸(9)和十四烷酸(10)。结论 首次从裂褶菌属真菌CGF9-1-2中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吡嗪类、芳香酚酸类和长链脂肪酸及酯类。丰富了宿主软珊瑚中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确定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为进一步药理活性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一株红树角果木来源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JY24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该菌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波谱解析方法以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抗菌和抗虫活性模型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从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JY246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 (1),(2′S)-2-(propan-2′-ol)-5-hydroxy-benzopyran-4-one (2),2, 3-dihydro-5-hydroxy-2(S)-methyl-4H-1-benzopyran-4-one (3),(11S)-diaprothin (4),questin (5),4-hydroxy-3-prenylbenzoic acid (6),4-methoxy-6-styryl-pyran-2-one (7),(R) 4-hydroxy-2-oxo-1-pyrrolidineacetamide (8),p-hydroxy-benzaldehyde (9),4-hydroxyacetophenone (10),apocynin (11)和1-(2,6-dihydroxyphenyl) ethan-1-one (12)。结论 从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JY24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并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抗菌和抗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 2, 4和5显示抗细菌活性;化合物4, 5和8对棉铃虫幼虫显示了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海绵Callyspongia sp.共附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 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等方法对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检测化合物的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unctaporonin D (1),punctaporonin E (2),punctaporonin F (3),desuccinoylpunctaporonin C (4),(20S, 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 (5),(22E, 24R)-麦角甾-3β-羟基-5α, 9α-环氧-7, 22-二烯-6-酮 (6),麦角甾-7, 22-二烯-6β-甲氧基-3β, 5α-二醇 (7)。在体外生物活性检测中,化合物6显示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2.5 μmol/L。结论 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和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显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调查2010~2013年医院常见真菌、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 BacT/Alert 3D 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用 VITEK 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用 WHONET5.4统计结果。结果1176例送检标本中阳性标本108例,阳性率为9.18%。分离病原菌123株,革兰阳性菌60株(48.78%),革兰阴性菌为47株(38.21%),真菌为16株(13.01%)。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株)、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15株)、白色念珠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72.73%(32/44)、57.14%(4/7),MRSA 和 MRCNS 较 MSSA 和 MSCNS 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对白色念珠菌敏感率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50.00%、40.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00%。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较高。结论血培养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离菌的耐药性较强,应加强血培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送检的324例恶性肿瘤患者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324例恶性肿瘤患者标本中共检出真菌96株,感染率为29.6%。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74.0%;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首,占67.7%,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占14.6%。抗菌药物的滥用、大量激素的使用及侵入性操作等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5种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最高,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全敏感。结论常见假丝酵母菌属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已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监测与控制,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快速真菌与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技术在艾滋病患者活检标本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艾滋病患者500例活检标本,采用快速真菌荧光染色及六胺银、PAS染色对300例可疑真菌感染的活检标本进行检测,采用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及萋尼抗酸染色对200例可疑结核的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快速真菌荧光镜检法检出阳性205例(阳性率68.3%),六胺银染色法检出阳性209例(阳性率69.7%),PAS染色法检出阳性97例(阳性率39.5%),快速真菌荧光染色与六胺银染色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PAS染色法;(2)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检出阳性179例(阳性率89.5%),萋尼抗酸染色法检出阳性117例(阳性率58.5%),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阳性率高于萋尼抗酸染色法,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荧光染色比常规特殊染色操作更快速、简便、显示更清晰。结论艾滋病患者并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种类多样,普通的特殊染色阳性率不高并且费时费力,而快速真菌及抗酸荧光染色特别是抗酸荧光染色的阳性率明显增高,为活检组织诊断真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经济、对比更清晰的染色方法,能够为真菌感染及结核病患者诊断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值得在病原体诊断工作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深海真菌Phomopsis tersa FS44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菌株FS441的固体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发酵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 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麦角甾醇(2)、12-hydroxydehydrobotrydienol(3)、5,6-二羟基-2,3,6-三甲基环己-2-烯酮(4)、1,2-二羟基-3,4-脱氢蒽酮(5)、(1S,2S,3S,4R) -3-氯-4-(2-羟基丙吡啶-2-基)-1-甲基环己烷-1,2-二醇(6)、(-)-5-methylmellein(7)、酪醇(8)、胸腺嘧啶核苷(9)、(R)-(+)-甘油1-9 (Z),12 (Z)-十八碳二烯酸酯(10)、亚油酸(11)。结论 化合物3~6为首次从Phomopsis属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对SF-268、MCF-7、HepG-2和A549 4种肿瘤细胞株具有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采集自南海中部1781 m沉积环境的1株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flavus SCSIO F025进行次生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方法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对菌株进行规模发酵,发酵产物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学方法进行化学分离,利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应用纸片扩散法及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 从菌株SCSIO F025中分离鉴定5个单体化合物:penicillivinacine(1),arthrographol(2),dehydroxypaxilline(3),ditryptophenaline(4),kojic acid(5)。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黄曲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溶藻弧菌和藤黄微球菌有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2表现出显著抗氧化及溶藻弧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溶藻弧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