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8篇
  免费   1133篇
  国内免费   1269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46篇
基础医学   79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915篇
内科学   3638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292篇
外科学   3329篇
综合类   1456篇
预防医学   5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61篇
  3篇
中国医学   171篇
肿瘤学   343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540篇
  2021年   683篇
  2020年   624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501篇
  2017年   373篇
  2016年   587篇
  2015年   621篇
  2014年   1144篇
  2013年   928篇
  2012年   877篇
  2011年   835篇
  2010年   733篇
  2009年   759篇
  2008年   793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41.
在结直肠癌领域引入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的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目的了解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领域开展的现状。方法收集近年国内、外有关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结直肠外科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并作综述。结果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结直肠肿瘤外科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结论该模式在其构成、协作机制、决策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等问题上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2.
摘要:目的 探讨诱导分化剂苯乙酸(PA)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 8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影响。 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以1.0,2.0,3.0,4.0,5.0 mmol/L的P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CT 8细胞,分别于24,48,72h后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随着PA浓度的增加(1~5 mmol/L)或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24~72h),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加。PA1~5mmol/L作用24h细胞生长抑制率为5.1%-24.3%,48h为16.7%-72.3%,72h为30.2%-93.4%。PA作用细胞72h后,G0/G1期比例显著下降,S期比例相对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PA在诱导分化结直肠癌HCT 8细胞过程中,可诱导G1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在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为筛选高频杂合缺失区内存在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依据。方法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与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之间的的平均遗传距离是1.02cM(centi—Morgon,里摩)。产物进行电泳、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并与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染色体4p15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34%,最高的是D4S3103位点(35.62%);最低的是D4S2933位点(12.50%)。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的范围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遗传距离内,该区域内有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D4S1546位点杂合缺失与肿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其余位点与临床病理因索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染色体4p15精细定位后高频杂合缺失区域的范围限定在D4S3017-D4S2933之间约1.7c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PPARGC1A和GBA3两个基因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析胃癌大肠转移的X线钡灌肠表现。方法:104例胃癌入院术前检查发现结肠转移或胃癌术后转移入院治疗的病例。分析钡灌肠初次发现大肠转移征象的年龄、发现胃癌原发病变距初次发现大肠转移的间隔时间、转移病变的发生部位和病变造成的X线钡灌肠图像上的肠管变形和粘膜面的改变。结果:104例胃癌结肠转移,男67例,女37例。胃癌术前检查中发现结肠转移者32例,术后发现的大肠转移中,多数转移发生在手术后3年内(占91.3%)。胃癌原发灶的肉眼形态BorrmannⅢ型(28例)和BorrmannⅣ型(65例)者占89.4%,组织学中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占91.3%。X线钡灌肠检查显示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80),其次为直肠(50)。转移灶可累及多节段肠管,其中横结肠中1/3段(47),横结肠左1/3(44),横结肠右1/3(39)和直肠腹膜返折之上(39)。X线显示肠管单侧变形者227处,双侧变形者96处。黏膜面表现为梳齿状黏膜纹聚集改变253处,颗粒结节状改变23处,外压性改变20处,弥漫性改变62处。结论:胃癌大肠转移的好发部位为横结肠和直肠,结肠黏膜面的梳齿状黏膜纹聚集为胃癌大肠转移的主要X线钡剂灌肠表现。  相似文献   
45.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We sough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chogenicity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as assessed by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OUS) was a prognostic factor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Prospective data on tumor IOUS appearance were collected in 8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Images were digitally recorded, blindly reviewed, and scored for echogenicity (hypo-, iso-, or hyperechoic). The median tumor number was 1 and the median tumor size was 5.0 cm. At the time of surgery, the IOUS appearance of the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were hypoechoic in 35 (41.7%) patients, isoechoic in 37 (44.0%) patients, and hyperechoic in 12 (14.3%) patients. Traditional clinicopathologic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similarly distributed among the three echogenicity groups (all p > 0.05). Patients with a hypoechoic lesion ha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median survival (30.2 month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had either an isoechoic (53.2 months) or hyperechoic (42.3 months) lesion (p = 0.005). The 5-year survival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echogenic appearance of the lesion (hypoechoic 14.4 vs isoechoic 37.4 vs hyperechoic 46.2%) (p < 0.05).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echogenic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a prognostic factor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is study was presented at the 4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Los Angeles, CA, USA, 22 May 2006.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扩展型大肠肿瘤的X线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6例54处病变的X线钡灌肠造影表现和内镜图像,将病变分为非结节扁平隆起、结节集簇性隆起和混合性结节集簇隆起3种类型,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扩展型大肠肿瘤好发于直肠、盲肠和升结肠近段,组织病理学多为腺瘤或黏膜内癌,混合结节集簇隆起型病变癌变率高、浸润较深,且有进展期癌。结论:扩展型大肠肿瘤表面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测有无癌变与癌变浸润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7.
钡灌肠和CT及MRI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钡灌肠(BE)、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结直肠癌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4例经临床拟诊结直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39例行BE检查,31例行螺旋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54例。BE、CT和MRI对结直肠癌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6.9%、96.2%和97.1%;准确度分别为92.3%、83.9%和90.5%。CT和MRI对结直肠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度分别为73.1%和82.9%。结论BE是结直肠癌的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CT和MRI是BE必要的补充检查手段,BE加MRI是诊断结直肠癌的优选组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8.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适应证和疗效,以及临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施行肝切除术的6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1%、58.1%和26.0%,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20例肝转移灶有假包膜形成。结直肠癌Dukes分期、病理类型、转移灶数目、假包膜形成对术后生存率有影响(P<0.05)。术后综合治疗者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无综合治疗者(P<0.05)。肝转移灶大小及其切除时间并不影响患者预后(P>0.05)。结论临床病理分期早、肿瘤分化程度高、转移灶数目不超过3个、肿瘤假包膜形成及术后综合治疗预示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13例结直肠良性病变以腹腔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息肉3枚,直径1.5 cm~2.5 cm,乙状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上段单发息肉或腺瘤11例,病变直径1.5 cm~3.0 cm,降结肠憩室并出血1例,直径1 cm,全部患者均在腹腔镜下结合术中内窥镜定位,经腹壁小切口找到定位处肠管切开后完整切除病变或缝扎憩室.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结合术中内窥镜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适合结直肠大部分位置良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13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34.3%和23.1%.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异时性肝转移病人(P<0.01).同时性肝转移病人Ⅰ期手术和Ⅱ期手术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转移瘤最大直径>5cm者的5年生存率较最大直径≤5cm者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外科手术是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已成为术前准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