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0篇
  免费   1279篇
  国内免费   374篇
耳鼻咽喉   173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1826篇
基础医学   1080篇
口腔科学   168篇
临床医学   1611篇
内科学   260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623篇
特种医学   938篇
外科学   3477篇
综合类   3270篇
预防医学   175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315篇
  6篇
中国医学   1176篇
肿瘤学   212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444篇
  2021年   690篇
  2020年   606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632篇
  2016年   706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1553篇
  2013年   1400篇
  2012年   1416篇
  2011年   1566篇
  2010年   1341篇
  2009年   1160篇
  2008年   962篇
  2007年   964篇
  2006年   791篇
  2005年   642篇
  2004年   532篇
  2003年   430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下颈椎三柱损伤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TAS)、经关节钉棒系统同定(TRS)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LRS)的三维稳定性。方法:12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经关节螺钉(TAS组)、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TRS组)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LRS组)三种方法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实验条件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TAS组和TRS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同(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显著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旋转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TRS在各个方向稳定性明显优于LRS组(P〈0.05)。TRS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TAS组比较有所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中,TRS组稳定性明显优于TA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颈椎三柱损伤选择经关节固定技术时以钉棒形式同定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32.
33.
本文旨在阐明MRI对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19例均有明显的外伤史,X线片无骨折脱位者12例。其中C_(5~6),髓核突出7例,C_(5~6)、C_(1~5),突出5例。有小关节绞锁半脱位者7例,MRI均示损伤间隙有髓核突出。19例均为不全瘫。全部病例经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5个月,植骨块平均于12周愈合。除1例骨块退出4~5mm外,余位置良好。脊髓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外伤是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而颈椎间盘突出又是SCIWORA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对小关节绞锁半脱位者应考虑同时有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手术治疗一般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4.
TBS诊断系统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642例查体病人的宫颈涂片进行分析,研究宫颈良性病变和癌前病变及癌变在正常人群中的的发病率。方法:应用TBS系统对兰州市某大型商场30~51岁妇女642例行子宫颈涂片,显微镜下阅片,作出诊断,并对SIL以上的病例行阴道镜下活检术,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正常582例,异常60剜,全部病例中仅1例漏诊。结论:TBS诊断系统与病理和临床诊断趋于一致,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康复医学专科收治的420例颈椎病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在40岁左右发病,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结论颈椎病是中老年多发病.影响着健康和生活质量。发挥医疗卫牛保健网功能,积极采用适官技术,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复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36.
孔琦  刘洪波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0):616-617
目的 观察后路钛网椎板成形侧块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9年至今,共有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后路钛网椎板成形侧块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及X线评定。结果 通过平均2年5个月的随访,所有病例都得到了改善,其中优6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术后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2mm,钛网无位置变化,并已被再生骨固定。结论 在进行后路减压的同时,钛网椎板成形及侧块内固定,尤其适用于有节段性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并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37.
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特性,并评估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椎板切开术对其影响。方法 6例新鲜尸体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应力松弛实验。结果 在恒应变条件下,绘制术前及不同术式后的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函数及曲线;术后的中下段颈椎的应力和初始化应力比值G(t)比术前明显增大,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后的G(t)值比椎板切开术大,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恒应变条件下,颈椎具有快速应力松弛敏感性,屈曲位比伸展位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应力松弛能力减弱,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8.
39.
While two prophylactic HPV vaccines have been proven notably efficacious in clinical trial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vaccines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remains to be evaluat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endpoints for futur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PV-related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i) HPV type-specific positivity and persistence, (ii) Pap diagnoses (ASC-US, LSIL, and HSIL), (iii) histologic cervical cancer precursor lesions (i.e., CIN1, CIN2, and CIN3), (iv)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ICC), (v) anogenital warts, (vi)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 (RRP), and (vii) other HPV-associated cancers (vulvar, vaginal, anal, penile, and oropharyngeal). While research on the vaccines’ effects on these HPV clinical outcom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presently limited, numerous large trials will soon be completed, making a priori discussion of these potential outcomes especially urgent. Furthermore, population level systems to track HPV-associated clinical outcomes may need to be developed for HPV vaccin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40.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各类颈椎疾患患者179例,观察患者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终板处理情况、钢板类型、植骨及椎体撑开情况等。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有17例患者发生钛网沉陷,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钛网修剪放置不当、术中过度撑开、终板刮除过多、使用非限制性钢板、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螺钉进钉深度过浅和方向不当、钢板放置位置偏斜等。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3.5分(P〈0.01)。162例未发生钛网下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4.4分和4.7分:发生钛网下沉患者中。6例有临床症状者沉陷时和沉陷3个月时的JOA评分为2.9分和3.8分.7例无临床表现者为3.3分和3.9分.4例有临床症状行翻修手术者翻修术后1周和3个月时JOA评分比翻修前提高3.3分和3.7分。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可发生钛网下沉,骨质疏松患者应该避免使用钛网。手术时应尽可能增加钛网与终板接触面积,多保留相邻终板,选用限制性钢板,尽量选择自体骨植骨,避免椎间过度撑开等。防止术后钛网沉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