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5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43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复杂髋臼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1~57岁,平均38.6岁。对其X线、CT、手术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6个月。无感染及术中血管神经损伤,1例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影像学评价,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12例,复位不满意2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评价标准,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复杂髋臼骨折合并症多,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准确复位、可靠内固定可提高疗效,最大限度恢良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2.
背景:髋臼横形骨折治疗较为困难,常采用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学者尝试采用锁定重建接骨板,但对其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比较4种不同锁定重建接骨板后方入路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采用成人防腐标本10具,制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20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A组:重建接骨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B组:重建接骨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及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各1枚螺钉。C组:锁定重建接骨板两端各3枚单皮质螺钉。D组:锁定重建接骨板两端各3枚单皮质螺钉及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各1枚单皮质螺钉。行轴向的加载实验,记录内固定失效时最大负载和轴向刚度。 结果:A、B、C、D组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分别为(180.60±11.781)N、(240.80±7.981)N、(243.80±11.755)N和(438.00±23.227)N;轴向刚度分别为(95.21±6.32)N/mm、(123.47±23.95)N/mm、(126.39±18.52)N/mm和(227.35±13.74)N/mm。除B、C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的最大负载和轴向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髋臼横形骨折采用接骨板后方入路内固定时,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重建接骨板,而且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给予螺钉固定能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和总结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9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临床效果评价采用改良的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1例术后出现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并股骨头缺血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例采用后入路患者发生异位骨化,1例术中牵拉损伤坐骨神经。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移位髋臼骨折,能重建髋关节的匹配及稳定性,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4.
髋臼骨折的治疗进展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东生 《中国骨伤》2016,29(4):293-297
正髋臼骨折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关节内骨折,由于髋臼复杂的解剖特点、功能的重要性,加之骨折治疗困难,此类损伤的救治对于创伤骨科医生是一个挑战,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1-2]。以往采用非手术治疗,由于无法恢复股骨头与髋臼的匹配关系,疗效不佳,但是随着对髋臼骨折的详细论述、学习加深以及目前外科治疗观念的确立,对于不稳定,复杂的髋臼骨折多进行手术治疗,提倡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  相似文献   
35.
髋臼骨折不同移位类型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的复位质量,并且分析复位质量对髋臼骨折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4岁。按照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骨折41例,复杂骨折36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50例,2周27例。采用Matta复位标准对患者术后进行复位质量和远期影像学评价;根据改良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行评估,分析复位质量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2.5~10.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5 500 ml,平均1 652 ml。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末次随访时d'Aubigné-Postel评分:疼痛4.60±1.35,行走4.80±1.14,关节活动度4.50±1.37,总分14.60±2.73;其中优12例,良43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71.4%(55/7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位质量与手术疗效有关(P0.05)。内旋阶梯状移位和外旋阶梯状移位同手术疗效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而阶梯状移位对髋臼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明显,故主张手术时要注意阶梯状移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髋臼骨折术后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通过三维CT重建分析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不同Crowe分型之间髋臼形态的演变规律。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62例68髋,男6例8髋,女56例60髋;年龄47~59岁,平均(53.7±5.8)岁。CroweⅠ型14例17髋,Ⅱ型17例17髋,Ⅲ型15例17髋,Ⅳ型16例17髋。行标准髋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侧位三维图像上标记Harris窝,确定髋臼旋转中心,利用十字坐标轴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冠状面和横断面位置;在正位三维图像上利用Ranwant三角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矢状面位置;在髋臼水平重建图像上确定髋臼旋转中心。观察髋臼前后缘增生及髋臼前后柱发育不良程度,测量并比较不同Crowe分型患者的髋臼前倾角、前覆盖角、后覆盖角和内壁宽度。结果 随Crowe分型增加,髋臼前倾角逐渐加大,两者呈正相关,除CroweⅠ型和Ⅱ型组间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臼前覆盖角逐渐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oweⅢ、Ⅳ型组平均值小于50°;髋臼后覆盖角逐渐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CroweⅢ、Ⅳ型组平均值小于90° ;髋臼内壁宽度逐渐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Crowe分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形态变化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对CroweⅠ型和Ⅱ型髋臼的重建可充分利用髋臼前后柱骨量,对CroweⅢ、Ⅳ型髋臼的重建可适度上移和(或)内移髋臼中心。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臼发育髋臼旋转中心原位固定与上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髋臼发育不良(DDH)全髋置换术病例中期疗效,其中髋臼旋转中心上移及原位固定各12例,平均随访4.3年,比较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期内无假体脱位、松动、髋关节感染等发生,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髋臼旋转中心的选择以软组织平衡为原则,二者术后中期髋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双尖钢板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应用双尖钢板技术治疗的11例髋臼后壁骨折,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2 ~ 53岁,平均35.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9d,平均7.8d.所有患者均采取Kocher-langenbeck入路,取AO1/3管型钢板制成双尖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固定后壁骨折块.术后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改良Merled'Aubigne和Postel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获得平均25个月(12 ~3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0.9%;根据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疗效:优6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1.8%.其中术后1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无感染、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于髋臼后壁存在无法用螺钉固定的骨折块或存在臼缘小型骨折块时,双尖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可以提供坚强、牢靠的固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是一项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0.
秦晓东  吕天润  李翔  范卫民 《中国骨伤》2014,27(12):1019-1023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