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76篇
预防医学   95篇
眼科学   1164篇
药学   150篇
  3篇
中国医学   9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Lasik,BSL)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应用BSL和LASEK治疗近视度>-8.00D,角膜厚度471~546μm的患者.BSL组45例51只眼,近视球镜度数为-8.25~-13.25D,平均-9.71D.LASEK组39例67只眼,近视球镜度数-8.25~-12.75D,平均-926D.分别于术后10d、1、3、6、12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和角膜雾样混浊(Haze)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BSL组术后反应轻,裸眼视力恢复快,术后10d、1、3、6、12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BSL组分别为为72.55%、80.39%、84.31%1.31%、78.43%和68.63%,LASEK组分别为47.76%、65.67%、71.64%、70.15%和61.19%,未出现矫正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两组屈光度均由手术早期的过矫逐渐转变为后期的欠矫,LASEK组发生Haze的比例明显高于BS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为0.5~1级Haze,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与LASEK相比,其角膜雾样混浊发生率更低,且程度轻,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2.
虹膜夹持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虹膜灾持犁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19眼)超高度近视(-15.50D~-30.00D)进行虹膜央持犁前房人工晶状体(AMO)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屈光状态、裸眼视力、眼压、瞳孔形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 19眼超高度近视通过植入虹膜夹持型前房品状体,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18眼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3行.术前裸眼视力0.02~0.1,术后裸眼视力0.3~1.0.1眼因虹膜弹性差,术后发生瞳孔轻度变形人工晶状体前倾,手术后复位,其余患者均无特殊.结论 作为屈光性手术的虹膜夹持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于矫正超高度近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其具有术后视力恢复迅速、屈光度稳定、并发症较少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的特点,所以是目前不宜行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的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23眼,其中13眼行玻璃体切除,10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所有术眼均填充C<,3>F<,8>气体,术后随访观察黄斑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和视力变化.随访8~46个月,平均21.7个月.结果 内界膜剥离组术后视网膜复位9/10(90.00%),内界膜保留组视网膜复位7/13(53.85%),两组中视网膜复位的患眼视力改善无显著差异.结论 内界膜剥除可以解除视网膜前膜的切线牵引力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  相似文献   
104.
对于无法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达到完全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由于其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该手术的发展史、原理和背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为今后的应用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5.
近视眼的手术矫正方法有多种,而-12.00D以上高度近视眼由于激光手术中切削的角膜组织较多,角膜失去稳定性,光学区小,暗光下有明显的视觉障碍等缺陷,并易引起角膜膨隆、圆锥角膜,而且屈光矫正效果、预测性及稳定性差,故一般不适合应用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虹膜夹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其有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保留调节力、潜在的可逆性等优点,其手术并发症少、屈光效果好、可预测性、稳定性好,是屈光手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对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总结,评价该术式治疗高度轴性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长度26.00~34.73 mm(平均29.58 mm)的白内障161例(161眼),晶状体核硬度:Ⅲ级12眼,Ⅳ级45眼,Ⅴ级104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0.5者80眼(占49.69%);0.6~0.8者56眼(占34.79%);≥0.9者20眼(占12.42%);不提高或下降者5眼(占3.11%)。并发症主要有:后囊破裂8眼占4.97%;悬韧带断裂4眼占2.48%;后发性白内障35眼(占21.74%);视网膜脱离1眼(占0.62%);玻璃体积血1眼(占0.62%);迟发性葡萄膜炎7眼(占4.3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安全、疗效可靠、费用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7.
高度近视性斜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度近视性斜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以固定性内斜视和下斜视多见.本文系统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并初步总结了针对该疾病的特征性检查,分析比较了近期国内外对高度近视性斜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研究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的远期效果,进一步探讨LASIK术中保留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以及可能影响术后屈光回退的因素.方法:选2001-01/2002-10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相对薄角膜患者21例39眼,查术后3a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术前及术后早期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a无1例出现继发圆锥角膜改变,术后视力0.8以上25眼,占64%,术后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间呈低度正相关.术后3a与早期视力无显著性差异,但屈光与角膜曲率有明显增加.术后3a屈光回退量≥1.00D30眼,占77%,屈光回退量与术前屈光度呈负相关,与患者年龄、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和实际角膜厚度与预留角膜厚度的差值呈正相关.结论:高度近视薄角膜患者LASIK术后的远期稳定性较低,可预测性较差,术后屈光回退可能与术前屈光、年龄、角膜厚度和曲率的改变有关.本组患者今后是否会继发圆锥角膜的改变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合并高度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琴  马嘉  袁援生 《眼科》2007,16(1):24-28
目的探讨合并高度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野改变特点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缺损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17例(21眼)、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16例(17眼)、单纯高度近视非POAG组20例(25眼)以及正常组17例(19眼)。方法用Humphrey50型视野计进行静态中心阈值视野检查,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术(OCT)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检查。主要指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象限视野的平均光敏感度,MD值、PSD值;各象限RNFL厚度。结果合并高度近视的早期POAG患者总偏差概率图多表现为普遍敏感性降低,而模式偏差概率图则更多表现出POAG早期视野缺损;其平均缺损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患者平均光敏感度、MD、PSD值均与其他三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与非高度近视POAG组的PSD值及上、下象限平均光敏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颞象限平均光敏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较非高度近视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RNFL厚度明显变薄;此三组较正常组RNFL厚度变薄;单纯高度近视组与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的平均RNFL厚度及上、下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颞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四个象限RNFL厚度与视野对应部位的缺损相关。结论在进行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视野结果判定时要依靠模式偏差概率图。OCT显示的RNFL厚度与视野对应部位的缺损相关。(眼科,2007,16:24.28)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LASEK MMC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76眼)行LASEK手术的高度近视,术前等效球镜度数-6.00~-13.00 D。术中将浸有0.02%的MMC海绵片覆盖于角膜切削区,覆盖时间同角膜切削时间。结果术后3个月62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2眼超过术前BCVA 1行,2眼低于术前BCVA 1行。术后3个月时平均屈光度为( 0.62±0.35)D,与术前平均屈光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8眼(10.53%)有0.5级haze,所有病例无1级以上haze出现。结论LASEK MMC治疗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