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569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442篇
预防医学   520篇
药学   361篇
  3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阴沟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是抗生素药物的过度使用,细菌长期暴露于药物中编码基因发生突变,产生能够对耐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本文报告我院住院病人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与产ESBLs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5 5岁 ,因头部外伤于 2 0 0 1年 9月 2 2日入院行脑部手术 ,术后行气管切开术。术后 5天出现肺部感染 ,肺底有痰鸣音 ,水泡音、痰较多 ,呈淡黄色粘稠状。 9月 2 9日从患者痰中分离出聚团肠杆菌 ,舒普深抗感染治疗 3天后感染控制。细菌学鉴定 :将患者痰接种于血平板 ,于 35℃培养 2 4小时 ,生长出凸起的粘液型大菌落 ,革兰染色为阴性直杆菌。生化反应 :动力、苯丙氨酸、尿素、枸橼酸盐、阿拉伯糖为阳性 ,对葡萄糖利用为氧化型 ,赖氨酸、鸟氨酸、硫化氢、靛基质、乳糖、卫茅醇阴性 ,以上生长特性和生化反应符合聚团肠杆…  相似文献   
14.
阴沟杆菌肠炎30例临床分析李兆祥,薄辉,孙学梅,朱德全(临沂医专儿科学教研室,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关键词肠炎;阴沟杆菌阴沟杆菌肠炎目前报道不多,今将近3年来诊治的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与基础疾病男19例,女11例。新生儿3例,~1岁2...  相似文献   
15.
改进时间差攻击疗法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晓军  奉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88-3189,3191
[目的]研究利用改进的时间攻击疗法治疗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的效果,并考究其与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治疗及传统时间攻击疗法的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比。[方法]将38例明确诊断为产ESBLs阴沟肠杆菌感染且药敏结果皆为: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皆耐药,而对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敏感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进组、对照组、传统组。改进组患者先与磷霉素4g+5%葡萄糖100ml于30min静脉滴注完毕后,再过30min立即给予阿米卡星0.4g+0.9%NS250ml静脉滴注,上述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拉司丁1g+0.9%NS25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传统组患者先与磷霉素2g+5%葡萄糖50ml静脉给予1h完毕后,立即给予阿米卡星0.2g+0.9%NS100ml静脉滴注,上述治疗每日2次。疗程最长限为10d,其余检查治疗3组相同。考察3组的细菌清除率以及细菌清除所需的药物费用、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改进组细菌清除率与对照组、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改进组、传统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二重感染;而且改进组与对照组、传统组的细菌清除药物治疗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磷霉素+阿米卡星的改进时间攻击差疗法能很好的治疗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并且与采用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治疗方案及传统的时间攻击疗法相比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16.
AmpC酶在主要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中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修礼  刘晓宇  孙怡群  樊新 《医学争鸣》2003,24(23):2150-2153
目的:调查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T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结果: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18.9%,52.8%,其中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阴沟肠杆菌为主,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5.4%;绿脓杆菌产AmpC酶和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18.2%,,42.0%,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3.6%;不动杆菌的产酶率均在8.0%以下,产酶菌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除绿脓杆菌外,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菌株.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泰能(IMP)的敏感性为99.5%,而对舒普深(CPZ)的耐药率平均为13.8%;非发酵菌对IMP,马斯平(FEP)、CPZ的耐药率平均分别为20.4%,44.3%,18.6%.结论: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率高于非发酵菌,产AmpC酶的菌株已近20.0%,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绿脓杆菌产ES-BLs的菌株也较高,也应该加强监控.对产酶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对重症感染患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点应用泰能或舒普深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烧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氧自由基损伤情况及其对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将66只悉生大鼠分为以下四组:(1)对照组(n=6)。(2)立即复苏组(n=24),40%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复苏。(3)延迟复苏组(n=24),伤后6小时开始复苏。(4)药物治疗组(n=12),大鼠延迟复苏加上维生素C,E联合治疗。在伤后8,24,48和72小时活杀动物(各时间占6只)进行下列指标检测:回  相似文献   
18.
肠杆菌科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有利于临床经验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现将我院2002~2004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肛拭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主动筛查情况及继发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血液肿瘤患者1 258例,所有患者行肛拭子CRE主动筛查,分析CRE定植分布、血流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CRE 109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10例患者发生CRE血流感染;CRE酶型分布中,主要以NDM、KPC为主;有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CRE定植发生率高于无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P<0.05);有消化道症状患者CRE定植发生率高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缺乏■是血液肿瘤患者CRE定植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有无中性粒细胞缺乏、消化道症状患者的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肿瘤患者肛拭子CRE主动筛查能有效筛出CRE感染者,CRE定植感染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20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明确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测定临床分离的20株阴沟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结果该20株菌呈现多重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和头孢西丁完全耐药,对头孢吡肟及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60.0%、85.0%、90.0%和90.0%,其余9种的耐药率在80.0%~95.0%之间。19株(95.0%)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aac(3)-Ⅱ、ant(3″)-Ⅰ、ant(2″)-Ⅰ和aph(3′)-Ⅵ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80.0%、50.0%、40.0%、5.0%和5.0%;而aog2(3)-Ⅰ、aac(3)-Ⅲ、aac(3)-Ⅳ和aac(6′)-Ⅱ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